酒店业发展史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750866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店业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酒店业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酒店业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酒店业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酒店业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酒店业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店业发展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酒店业发展史一、饭店的含义 饭店一词起源于法语,原意是指法国贵族在乡下招待贵宾的别墅。目前,饭店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定 义,其含义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外的一切权威词典为饭店一词曾经下过如下的定义利尔百科全书-饭店一般地说是为公众提供住宿、膳食和服务的建筑与机构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饭店是在商业性的基础上向公众提供住宿也往往提供膳食的建筑物。 美利坚百科全书饭店是装备完好的公共住宿设施,它一般都提供善事、酒类以及其他服务。 牛津插图英语辞典饭店是提供住宿、膳食等而收费的住所。从上述的定义,作为饭店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它是由建筑物及装备完好的设施组成的接待场所2、它必须提供住宿、餐饮及其他服务3

2、、它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主要是外地旅游者,同时也包括本地居民,即包括某些其他特殊身份或 阶层的仞,也包括广大的普通消费者4、它是商业性的服务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使用者一定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二、世界饭店业发展史 旅游和商务活动自古有之,饭店餐馆就应运而生。相传欧洲最初的食宿设施约始于古罗马时期,其 发展进程经历了所谓古代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业饭店时期等阶段,其间几经波折起落。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地随着经济形势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进入了新型饭店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独 立的饭店行业。(一)、古代客栈时期 由于社会的需要,为满足外出人们的吃、喝、睡等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千百年以前就出现了

3、 客栈和酒店。至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旅行和贸易兴起,外出的传教士、信徒、外交官吏、信 使、商人等激增,对客栈的需求量大增。由于当时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骑马或乘坐驿车,因此,客 栈大多设在古道边、车马道路边或是驿站附近。早期的英国客栈是人们聚会并相互交往、交流信息和落 脚歇息的地方。最早的客栈设施简陋,仅提供基本食宿,无非是一幢大房子,内有几间房间,每个房间 里摆了一些床,旅客们往往挤在一起睡,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当然,由于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差, 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供消遣。到了15世纪,有些客栈已拥有有20到30 间客房,有些比较好的客栈设有 一个酒窖、一个食品室、一个厨房,为客人提

4、供酒水和食品。还有一些客栈已开始注意周围环境状况, 房屋前后辟有花园草坪,客栈内有宴会厅和舞厅等,开始向多功能发展。总的来看,当时的客栈声誉差, 被认为是赖以糊口谋生的低级行业。客人在客栈内缺乏安全感,诸如抢劫之类的不法事情时有发生。(二)、大饭店时期18 世纪后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和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方便贵族度假者和上层人物 以及公务旅行者,饭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火车、轮船的兴起,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饭店。在 纽约,1794年建成的首都饭店,内有73 套客房,这在当时无疑是颇具规模的。而堪称第一座现代化饭 店的特里蒙特饭店于 1829年在波士顿落成,为整个新兴的饭店行业确立了标

5、准。该饭店不仅客房多, 而且设施设备较为齐全,服务人员亦经过培训,客人有安全感。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些豪华饭店。这些饭店崇尚豪华和气派,布置高档的家具摆设, 供应精美的食物。大饭店时期的饭店,具有规模大,设施豪华,服务正规,具有一定的接待仪式,讲究 一定规格的礼貌礼仪等特点。(三)、商业饭店时期20世纪开始不久,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饭店业主埃尔斯活思弥尔顿斯塔特勒为适应旅行者的需 要,在斯塔特勒饭店的每套客房都设有浴室,并制定统一的标准来管理他在各地开设的饭店,增加了不 少方便客人的服务项目。20 世纪20年代,饭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大中小城市,纷纷通过各种途径集资兴建现代饭

6、 店,而且汽车饭店也在美国各地涌现。到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经济大萧条,旅游业面临危机,饭店业 亦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在兴旺时期开业的饭店,几乎尽数倒闭,饭店业受到极大挫折。商业饭店时期,汽车、火车、飞机等给交通带来很大便利,许多饭店设在城市中心,汽车饭店就设 在公路边。这一时期的饭店,设施方便、舒适、清洁、安全。服务虽仍较为简单,但已日渐健全,经营 方向开始以客人为中心,饭店的价格也趋向合理。(四) 、现代新型饭店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经济繁荣,人们手里有钱,交通工具十分便利,从而引起了对饭店需 求的剧增,一度处于困境的饭店业又开始复苏。1950 年后开始出现世界范围的经济发

7、展和人口增长, 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人民大众的可支配收入,为外出旅游和享受饭店、餐馆服务创造了条件。 至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旅游业和商务的发展趋势对传统饭店越来越不利,许多新型饭店大批出现。现 代新型饭店时期,饭店面向大众旅游市场,许多饭店设在城市中心和旅游胜地,大型汽车饭店设在公路 边和机场附近。这个时期,饭店的规模不断扩大,类型多样化,开发了各种类型的住宿设施,服务向综 合性发展,饭店不但提供食、住,而且提供旅游、通讯、商务、康乐、购物等多种服务,力求尽善尽美, 饭店集团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三、中国饭店业发展史(一) 、中国古代饭店的形成与发展1. 古老的旅馆-驿站(1)

8、 驿站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官方住宿设施是驿站。在古代,只有简陋的通讯工具,统治者政令 的下达,各级政府间公文的传递,以及各地区之间的书信往来等,都要靠专人递送。历代政府为了有效 地实施统治,必须保持信息畅通,因此一直沿袭了这种驿传制度,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为信使提供的住 宿设施应运而生,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驿站。从商代中期到清光绪二十二年止,驿站竟长存三千 余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旅馆。中国古代驿站在其存在的漫长岁月里,由于朝代的更迭、政令的变化、疆域的展缩以及交通的疏塞 等原因,其存在的形式和名称都出现了复杂的情况。驿站虽然源于驿传交通制度,初创时的本意是专门 接待信使的住宿

9、设施,但后来却与其他公务人员和民间旅行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驿站这一名称, 有时专指其初创时的官方住宿设施,有时则又包括了民间旅舍。远在殷代,我国已有驿传,周代已有平整的驿道。据说,西周时在国郊及田野的道路两旁通常栽种 树木以指示道路的所在,沿路十里有庐,备有饮食;三十里有宿,筑有路室;五十里有市,设有候馆, 这些都是为了供给过客享用的。以后,驿站还不断变化发展。中国古代驿站的设置与使用,完全处于历 代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2) 驿站的符验簿记制度 为防止发生意外,历代政府均明文规定:过往人员到驿站投宿,必须持有官方旅行凭证。战国时, 节是投宿驿站的官方旅行凭证。汉代,木牍和符券是旅行往来的

10、信物,至唐代,节和符券 被过所和驿券取而代之。在旅行出示凭证的同时,驿站管理人员还要执行簿记制度,约相当于后世 的宾客登记制度。(3) 驿站的饮食供给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社会,公差人员来到驿站,驿站管理人员便根据来者的 身份,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供给饮食。为了保证对公差人员的饮食供应,驿站除了配备相当数量的厨师 及服务人员以外,还备有炊具、餐具和酒器。驿站的这种饮食供应制度,被历代统治者传承袭用。(4) 驿站的交通供应制度为了保证出差人员按时到达目的地和不误军机,历代政府还根据官的等级制定了驿站的交通工具供 给制度,为各级公差人员提供数量不等的车、马等。我国古代的驿站制度

11、曾先后被临近国家所效仿,并 受到外国旅行家的赞扬。中世纪世界着名旅行家,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中国的驿 站制度好极了,只要携带证明,沿路都有住宿之处,且有士卒保护,既方便又安全。2. 中国早期的迎宾馆我国很早就有了设在都城,用于招待宾客的迎宾馆。春秋时期的诸侯馆和战国时期的传舍,可 说是迎宾馆在先秦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后几乎历代都分别建有不同的规模的迎宾馆,并冠以各种不同的 称谓。清末时,此类馆舍正式得名于迎宾馆。古代中华各族的代表和外国使者都曾在迎宾馆住过, 它成为中外往来的窗口,人们从迎宾馆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盛况。我 国早期的迎宾馆在宾客的接待规格上

12、,是以来宾的地位和官阶的高低及贡物数量的多少区分的。为了便 于主宾对话,宾馆里有道事(翻译),为了料理好宾客的食宿生活,宾馆里有厨师和服务人员。此外,宾 馆还有华丽的卧榻以及其它用具和设备。宾客到达建于都城的迎宾馆之前,为便于热情接待,在宾客到 达的地方和通向都城的途中均设有地方馆舍,以供歇息。宾客到达迎宾馆后,更是受到隆重接待。如使 团抵达时,还受到有关官员和士兵的列队欢迎。为了尊重宾客的风俗习惯,使他们的食宿生活愉快,迎 宾馆在馆舍的建制上还实行一国一馆的制度。我国早期迎宾馆原为政府招待使者的馆舍,但是,随同各路使者而来的还有一些商客,他们是各路 使团成员的一部分。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带来各种

13、各样的货物,到繁华的都城做交易,然后将土特产运回 出售,繁荣了经济。我国早期迎宾馆在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是不可缺少的官方接待 设施,它为国内外使者和商人提供了精美的饮食和优良的住宿设备。迎宾馆的接待人员遵从当时政府的 指令,对各路使者待之以礼,服务殷勤,使他们感到在中国迎宾馆生活得舒适而愉快。翻译是迎宾馆的 重要工作人员,我国早期这种宾馆的设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通各种语言文字的翻译,留下了一本又 一本的翻译书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3. 民间旅店和早期城市客店的出现与发展(1) 民间旅店的出现古人对旅途中休憩食宿处所的泛称是逆旅。以后逆旅成为古人对旅馆的书面称谓。逆旅店奠定

14、了 基础。西周时期,投宿逆旅的人皆是当时的政界要人,补充了官办馆舍之不足。到了战国时期,中国 古代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工商业愈来愈多,进行远程贸易的商人已经多有所见。 一些位于交通运输要道和商贸聚散的枢纽地点的城邑,逐渐发展为繁盛的商业中心,于是,民间旅店在 发达的商业交通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为遍布全国的大规模的旅店业了。(2) 早期城市客店的出现与发展 我国早期的城市还未与商业活动发生紧密联系,也就不可能有城市民间旅店的出现。后来,城邑内开始有了商业交换活动,这标志着兼有政治统治、军事防御与经济活动三者功能的城市开始出现。随着 商业交换活动的活跃和扩大,城市功能不断衍变。

15、自汉代以后,不少城市逐渐发展为商业大都会,这导 致了城市结构及其管理缺席的变革,而中国古代的民间旅店,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逐渐进入城市的。 中国古代民间旅店在隋唐时虽然较多地在城市里面出现了,但是,却由于受封建政府坊市管理制度的约 束而不能自由发展。在这种制度下开办的城市客店,不但使投宿者感到极大的不便,而且也束缚了客店 业务的开展。到了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涨,自古相沿的坊市制度终于被取消了,于是,包括客 店在内的各种店铺,争先朝着街面开放,并散布于城郭各繁华地区。我国早期的民间旅店的大发展,使它在早期城市建设中逐渐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与城市人口发生了 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的结构,一般由固

16、定人口与流动人口两部分构成,流动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是 在城市旅馆居住的各地客人,自中国城市出现旅馆以来,这些客人主要是往来于过各地的商人,以及游 历天下的文人、官吏等。居于旅馆的客商,除了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以外,其中的不少客商还 在当地娶妻生子,从而变为城市固定人口的一部分。4. 早期旅馆的管理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切都在王制的统治和干涉下,旅店和旅店业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进 入封建社会以后,旅店作为流动人口的一个居停处所,实是五方杂处。同时,旅店的税收在历代政府 的财政收入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款项,因此中国历代政府都很重视对旅店的管理。(1) 住宿制度远在战国时期,旅客住店就要按照政府颁布的住宿制度办理住宿手续。商鞅变法中有关旅店接待客 人要查验旅行凭证,否则店主连坐的律令,是中国最早的旅店住宿制度。在坚持查验旅客旅行凭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