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74624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生活本报记者 闫鑫儒家经典中对尧舜禹三代的溢美之词,隐约勾勒出一个安居乐业的上古时代。相传,他们和自己的子民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带领大家耕田。无数的传说与神话,让这段历史成为异说纷呈、杂乱渺茫的千古之谜。传说是否可信?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一处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悄悄掀开了那个时代神秘的一角,这就是岢岚县乔家湾遗址。昨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研究员王晓毅,正在等待着一组化学实验结果报告,他说:“这次发掘所得的一批房址、动物骨骼等,不仅可以用于研究这个地区当时社会的经济形态和建筑工艺,还可以研究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尽可能

2、地复原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住洪水时期的最佳居住地“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一次肆虐的水患?考古学界的一些专家认为,大约在距今46004300年间,可能是大洪水频发的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4100年前后。这个时期,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中,山西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到龙山文化阶段。由于海拔较高,受水患的影响远没有黄河下游严重,山西成为当时人类聚居之最佳地区。岢岚县乔家湾遗址距今约4200年,属于龙山时代,也就是说,正处于这个传说中的大洪水时代。岢岚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因境内有“岢岚山”、“岚漪河”而得名。乔家湾遗址位于岢岚县乔家湾村西南约100米的山坡上,遗

3、址北临岚漪河和208国道,西邻一条汇入岚漪河的季节性河流。“2009年6月,为了做好山西忻州山西保德高速公路沿线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进行调查和勘探时,发现岢岚县乔家湾地形比较特殊,很可能曾经有古人类在这里活动。因为古人往往选择在两河交汇处居住,所以我们就对这里重点勘探,果然发现了一些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王晓毅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岢岚县文管所联合组队对岢岚县乔家湾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揭露面积2025平方米,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考古收获。乔家湾遗址地处缓坡,地势南高北低,发现和清理房址16座。这16座房址大致依等高线分布在坡脊处,高度在1408-1427米之间。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房址

4、可能为一小型聚落的部分。为什么不居住在河谷里?王晓毅说,当时的人们既爱水,又怕水。因为人们还没有掌握打井技术,而生活中又离不开水,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离河流比较近、取水比较方便的地点生活。但是,当时的人类无力与水患抗争,所以接近较大河流的地方还要根据水位的涨落情况逐水而居。白灰抹墙的小户型乔家湾遗址属于新时期时代,当时人们还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也就是向下挖出一个地穴,再用树枝等木料在地穴上搭建房子。人们在房子中遮风避雨,在房子中间燃起火堆煮饭烧菜。乔家湾遗址16座房址的形状结构相似,平面大多呈“凸”字形。房址的中央一般有一直径100-130cm的圆形火塘,火塘外围常压印一周粗绳纹外圈。火塘内部一

5、般为一锅底状坑,坑面抹有一层白灰,坑内再填土以垫,一般垫至与居住面持平或略高,烧火即在垫土之上,其上可见有青灰色烧结层。令考古队员们感到奇怪的是,乔家湾遗址较完整的房址居住面面积只有7-30平方米不等。“和其他同时期的遗址相比,这里7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房址比较多。我们实验了一下,房子的宽度只有两米多,刚刚能躺下一个人。”王晓毅说。乔家湾遗址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小户型”?考古学家也正在研究。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石灰抹墙,既平整美观,又防潮杀菌。乔家湾遗址的房屋在生土上挖成,房基多为先垫一层红褐色烧土,再抹一层草拌泥,然后抹白灰;也有的直接在生土上抹一层白灰即成。王晓毅说,房址的居住面和穴壁上均抹

6、有一层厚度约0.2-0.3cm的白灰,一次抹成,平整光滑。穴壁所涂白灰剥落严重,与现在的技术相比较,当时的乔家湾人还不懂得往白灰里掺麻刀。“穴壁上的白灰皲裂的很厉害,我想找一块大点的白灰做物理性实验,但没有符合标准的,白灰块都太小了。但是,化学性实验是没有问题的。我们采集了当地石灰厂的样本,比较两个时代石灰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现在还没有出来。”王晓毅说。4000年前就住上了窑洞乔家湾遗址上的房址残存墙体不高,最高者约1米,低者仅有5厘米。专家们从少数房址穴壁处可见其上部、中部有弧曲,且无柱洞,故推测其可能为窑洞式建筑。窑洞式建筑自仰韶时代已经出现,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窑洞式建筑为属仰韶文化晚期阶

7、段的甘肃宁县阳坬遗址。“历年的土地修整形成层层梯田,遗迹大多分布在梯田内,所以乔家湾遗址龙山时代房址残存穴壁都不高,这对认定其建筑结构增加了一些难度。”王晓毅说。从地域环境上来看,乔家湾遗址位于晋西北,南接晋中和吕梁地区,北接南蒙古中南部,西邻陕北地区。这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黄土堆积深厚,沟壑纵横,与吕梁、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地区的地貌基本一致。而且,乔家湾遗址的房址平面多为“凸”字形、建在山坡的高度等特点,都与已发现的山西吕梁地区的石楼岔沟遗址,山西忻定盆地的五台县阳白遗址,内蒙古中南部的园子沟遗址、老虎山遗址所出房址基本一致,其中尤以与园子沟遗址、老虎山遗址发现的房址最为接近。房址内的出土遗

8、物也表现出很多相像之处。“园子沟和老虎山遗址揭露面积较大,房址大都为窑洞式房址,所以我们初步认为乔家湾遗址未发现柱洞的房址极有可能也为窑洞式建筑。这说明该地的古代人群在距今4000年以前,已经找到了适合于自身的建筑和生存方式。” 王晓毅说。食盛水做饭两种陶器在房址的居住面上,考古队发现了许多陶鬲、陶罐、陶盆、扁平的石块、兽骨等。正在整理出土陶器资料的王小娟,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乔家湾遗址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陶器中又以鬲数量最多,而且鬲均为夹砂陶,多出土于火塘内或火塘周围,可见鬲是当时主要的炊器。”什么是夹砂陶?她解释道:“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泥质的陶器不耐高

9、温,所以人们发明了夹砂陶,就是陶器中加入石英、蚌、碎陶片等,这样一来陶器就耐烧了,但是比不夹砂的更容易渗水,所以比较适合用来做炊具,而不夹砂的陶器一般用来储水、储存食物。”乔家湾遗址出头的陶器以夹砂褐、灰陶居多,泥质者主要为褐陶,此外,还有少量夹砂红褐陶。鬲、大口瓮等器形较大者多夹杂粗砂或石英块,小型器多泥质和夹细砂。”当时也兴垃圾填埋炊具保存了下来,但炊具中的食物却难以跨越千年,尧舜禹同时代的古人平时都吃什么?科技考古室孙先徒说:“那时还是刀耕火种,但岢岚地理位置偏北,再者受到山地地形所限,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乔家湾遗址的先民们以打猎为主,主要食物是鹿、羚羊等动物,他们还学会了养猪,有时还去

10、河里打渔。”考古学家如何得知?原来是古人的生活垃圾提供了线索,距今4000多年前,已经兴起了垃圾填埋。用考古学术语来讲就是“灰坑”,是考古发掘中不容忽视、非常重要的遗迹之一,其中包含物较之建筑遗迹、墓葬都更为丰富。因为灰坑中包含了很多当时在此生活的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物品,如破碎的陶器、烧过的动物骨骼等。 “灰坑大体上有三种可能性,有可能是垃圾坑,也有可能是储物坑,就类似于现在农村存放土豆白菜的地窖,另外一种可能性是祭祀坑。而且,灰坑有自然坑和人造坑之分,自然坑是人利用自然形成的灰坑来做垃圾坑、储物坑、祭祀坑;而人造的坑则主要由废弃的水井、窖穴等,作为垃圾坑来使用。”王晓毅说。衣古人也爱闪亮饰

11、品古人的服装的线索,同样来自于灰坑。考古队在清理灰坑时发现了骨簪、骨针等,“当时除了兽皮以外,人们应该已经能够用麻布缝衣服了。”王晓毅说。从灰坑中清理出的古人日常用品中,最令考古队员们感到有趣的一个骨环。这个骨环直径5厘米左右,虽然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头时仍然发出淡淡的光泽,原来骨环周身涂满蚌粉。这件最精美的饰品同样是在灰坑中发现的,不知是部落中的妙龄少女不慎遗失了自己心爱的首饰,还是她又拥有了更加闪亮的饰品。至于当时如何佩戴,专家们推测,5厘米的直径不可能是作为戒指佩戴,而更有可能类似于现在的个性项坠。行中原与北方的纽带据古史传说,山西南部是尧活动的中心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

12、在临汾市襄汾县东南隅的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曾经在岢岚县乔家湾遗址生活的古人,与传说中以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原古文化可有关系?王晓毅说:“当时交通极度不发达, 中心部落与所能控制的小聚落,一般步行一天就能打一个来回。所以,陶寺遗址的影响范围,远远达不到岢岚地区。”但是,晋文化分布区是连接北方古文化和中原古文化的重要纽带,那么晋西北无疑是连接以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的 “更北”地区与晋中地区的关键纽带。这个纽带在“北方古文化”内部不同类型的碰撞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火花?它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对北方地区文明的起源产生了怎样的推动力?乔家湾遗址距岢岚县另一新石器时代遗址窑子坡遗址,约4公里。王晓毅说:“通

13、过多年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及许多前辈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在 晋中地区与北方地区之间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但数量有限。”如何将这些有限的“点”连接起来,连成 “线”、连成 “网络”、连接成不同层次的“面”,以透物见人,成为考古学家们长期以来非常困惑的事情。乔家湾遗址的发掘让对这个区域长期予以关注的学者们感到一阵欣喜,“毕竟我们又在这个空白较多的区域增添了些新内容,窥探到了该地区古文化的一些面貌,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依据。”王晓毅介绍,乔家湾遗址出土的大量侧装双鋬鬲,形制和龙山时代分布于太行山脉两侧“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鬲特征基本一致,与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境内“老虎山文化”的鬲则差异较大。其他器类中,高领罐、敛口甗、大口瓮等均可在晋中考古中找到相像者,说明当时该地与晋中地区联系非常之紧密。专家认为,乔家湾遗址所处的晋西北作为以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的“更北地区”和晋中地区之间的纽带,龙山时期这个地区可能是“老虎山文化”和“杏花文化”的边缘地区,也可能是二者势力的交叉地带,现在看来,后者可能性更大。至于二者进行交流的具体路径和情况,尚有待今后该地区考古工作的新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