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玉联家风采.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732723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严伯玉联家风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严伯玉联家风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严伯玉联家风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严伯玉联家风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严伯玉联家风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严伯玉联家风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伯玉联家风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严伯玉联家风采一、跨县越省集墓联我是个对联爱好者,1999年退休之前,因长期担任毕业班的课程,无睱撰写对联,只是经常为别人书写春联、婚联、墓联之类,成了一个写字匠。1998年,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征集资料,我将平日搜集的十几副古代墓联寄去,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闻楚卿认为这些古代墓联很有价值,我便有信心继续搜集下去,连同其他类型的对联,一共搜集了600余副对联寄省楹联学会,得到了省楹联学会的多次表扬,这一年便参加了省楹联学会。在搜集墓联的时候,看到近些年来立的新碑绝大部分墓联不符合对联规则,在查阅中国对联大辞典时,我看到历代以来所出版的对联书籍几百册,竟没有一本有关墓联的专集。再者,现在处于刊碑盛行

2、的时代,墓碑一管几十、几百年,不能让这些病联有损于对联艺术,我应该搜集一些墓联和自撰些合乎联律和墓联,为弘扬中华楹联文化作点贡献,为抢救地方文化遗产作点努力,于是我费时四年,跑遍建始山山岭岭,搜集到了还幸存的2000余副墓联和百余篇墓志,我择其精华,将古今877墓联:100篇志编印成建始墓联墓志集成于2001年11出版,我在自序中联道:“凭吊泉台怀古迹;观瞻联志见遗风。”这本书我只印了1000册,填补了古今无墓联的空白,受到全国很多人的青睐,不几年便销售一空。2002年4月,荣获建始县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志著类二等奖。2008年12月,出版了建始乡土文化丛书,其中有傅一中选注的建始古近代诗文选

3、下册第十编墓碑文共22篇,我搜集的原载于建始墓联墓志集成的就有16篇之多,我又为弘扬乡土文化作了点贡献,感到欣慰!建始墓联墓志集成受到地域限制,在有遗珠之憾,我便决定再次续编新集,把恩施州八个县跑遍,花了两年时间,跑了各县主要墓碑出名的地方,搜集到威信墓联375副,58篇碑文。本县城南街袁学君保存有其你袁崇阶辑录的民国时期本县人撰的180多副挽联。我的伯你严钦喜也辑录了近百副挽联,我搜集到后,为了给挽联作者加以生平简介,我又走村串户,询问长者,反复查考。我将这两大内容汇编成集,名为民间挽联墓联拾存,于2003年10月出版。并自撰自书一联:“伯赵奉珠扬国粹;玉工琢璞献时珍。”建始墓联墓志集成的资

4、料仅限于本县,民间挽联墓联拾存的将被亦仅限于本州,我想再出一本,以建始县境内为主,也囊括全国34个省市地区的威信墓联、挽联专集。于是,我发出50来封征稿信,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联友的大力支持,纷纷寄来稿件。2005年,我又亲自到河北、山西、河南、四川的某些县市去搜集,2006年5月,民间墓联墓志续录又问世。此集中,汇集威信墓联1410副,墓志128篇,挽联118副,祭文26篇,碑诗38首。搜集墓联要吃得苦,因为在县城、集镇附近是很难搜集到的,绝大部分墓碑在文革中惨遭毁坏,因而只能在荒山野岭中去搜集,墓碑周围荆棘、杂草丛生,碑面青苔长满,字迹又不清楚,又要尽量抄录完整,因而吃了不少的苦。墓 联墓

5、志中多引用四书五经上的词句,我要为读者着想,让他们能读得懂,又要对那些疑难字词进行诠释,因此逼使我添置购买了很多工具书,如辞源、汉语大字典、中华成语辞典、事特异名分类词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诗词曲韵宝典集成、拾存、续录共三本墓联墓志集成书5000册,约60万字,印刷费花去3万元之多。刊载古今墓联2662副,墓志286篇,挽联638副。二、苦恼弧诣撰墓联从1982年起,我开始为别人撰书墓碑,26年光阴,约写了1000余座墓碑,撰写墓联将近500副,倾注了我不少心力,其立意主要是为传播孝道。我尽量避免重复用语,做到语由境生,因而所撰墓联我为嵌名联,尽量做到遣词自然、用典妥切、声韵和协、对仗工整、注

6、释简明,金饭碗生强,有生活气息。如(一)根据墓碑地名、地形而作的:大茅田余以全寿藏联:灿烂玉珠文,一座丰碑辉大地;巍峨名胜迹,千年高家表茅田。龙坪吴年俊墓联:梅子岭光前裕后;玉兰坪毓秀钟灵。茅田阳坡 秦先发墓联:三面青山芳百世; 一湾绿水秀千秋。(二)歌颂祖先功德的:业州松树坪孙式僚、向翠英合墓联:奇叟一编,书画诗词惊翰苑;“齐眉”七秩,容工言德誉城乡。茅田阳坡骆宗焕墓联:宗贤圣,洁已奉公,绩刊财贸志;焕智谋,苦心孤诣,名播楚荆天。(三)反映继承遗训、永展孝思的:大茅田马克秀墓联:婆遗仁德千秋颂; 媳立墓碑万古传。长梁钟塘李母向兴菊墓联:兴展孝思,繁枝茂叶; 菊含风采,吐艳流香。(四)运用典故

7、撰联的:茅田阳坡徐春宣墓联:春曜松楸荣马鬣; 宣昭坟地卧牛眠。茅田耍操门王承宪墓联:承德之槐世泽; 宪章两晋家声。(五)夫妻合葬联既嵌名又颇具特色的:茅田梦花玲刘宏发、龚正英合墓联:虔敬修宏冢,发祥发福;挚诚做正人,英秀英奇。大茅田根李明阶、王庆梅寿藏联:张大顶前,明月流阶凝紫气;学堂包上,庆云集玲润红梅。(六)祝愿后辈家兴业旺,继承遗志的:长梁双河黄信本墓联:信从耕读兴家业; 本务源流启子孙。茅田三道岩严母周显秀墓联:五桂四兰,显扬天水;群孙众裔,秀挺阳坡。作者为墓主撰写碑文时,也尽量做到切人、切事、切时。如为茅田班竹园杨母严钦元撰的碑文:“哀哀慈母,半世艰辛。温良贤淑,族戚咸钦。命途多舛,

8、地僻世艰。丧夫丧子,灾祸遽生。独力持家,费初始劳神。苦抚儿女,倾尽爱心。正逢盛世,耄岁登仙。片石略酬,浩浩母恩。”作者还能用碑诗为墓主撰写,如茅田把系沱贺母王克慈碑诗:念母劬劳甚,终生性善良。持家勤节俭,处世忍容刚。壮岁悲夫丧,居孀独力忙。供书婚配苦,育子示端方。其二:济困扶亲族,贤声梓里杨。绵绵家业旺,默默事功者。典范贞碑著,情操后裔传。经年党祭扫,荫我广平堂。三、茹苦含辛修族谱纂修族谱是一门学问,是中华宝贵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在家族中构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粘合力。当今已兴起修谱热。我也是一位姓氏文化爱好者。1993年,湖北江陵县普济镇宗兄严奉权,函告各地,由他主纂湖北境内的严氏族谱。我和

9、严奉?立即行动,奉?将其父严钦喜多年考察汇编的源远流长(手抄本)捐献出来作为底本,我和奉?经过一年的整理补充,寄给江陵奉权兄,一九九四年出版八册客星堂严氏族谱,我们阳坡这支人刊载于第八册上。我认为阳坡这本支谱上错误疏漏不少,更因印数只有几本,一些族人想看很不方便,2004年我便萌发了重修建始阳坡严氏族谱的念头,为我族人作一份贡献。我们阳坡严氏因无专谱记载,且始祖公严志珍祖籍不明在江陵,在麻城,在监利,还是在巫山?这个疑团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十一年来总想弄个明白。其间,我三次去巴东,两次赴巫山实地考察,一次到江陵,均因年漂代远,加之文革毁碑严重,竟找不到一座有关严志珍祖籍的古碑,看不到一本有我阳

10、坡严氏记载的谱书!我修这本族谱,独力独资,不辞辛苦,忙了大半年,花了四千元,于2004年9月修成,一领到谱书,便累得病倒住进了医院,达一月之久。2005年,我想到我的曾祖母、么曾祖母、祖母和母亲都是郞洪村班竹园的杨姓女性,把她们的源流脉络刊载在我的拙编民间墓联墓志续录上,以示缅怀和纪念。当时还只注重了她们的直系嫡传,没有涉及旁支。早有修谱宿愿的叔舅父杨心顺找到我,想请我把整个班竹园杨氏编成一部族谱,我满口答应了。便邀约我的表弟龙克炳协助,从2005年9月起,走村串户,爬山越岭,录碑访老,反反复复核对校正,劳神贴钱,整整花费了三年的全部精力与心血,三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5月修成出书。为了使谱

11、书具有文艺性,有欣赏和收藏价值,我又自购了有关杨氏介绍的多种资料,特别是给“心”这辈以上的(五十世中)每位男祖主户撰一副嵌名墓联和健在人的题赠联,足足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撰成215副。虽不完全贴切,但可谓字斟句酌,绞尽脑汁。我在修完杨氏族谱后感怀道:串户走村,广见洽闻细目,鉴碑访老,实搜博采溯渊源。恩施市粟廷献医生还特地写成匠心裁剪 亲情血浓欣览建始班竹园杨氏族谱感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昆明王新华也评价道:“我从未见过这种高水平的谱书,她可为谱书修撰之范本也。”四、尽孝杨德再编书2008年6月,我又出了一本书,名为琢翁联集,它将我参加湖北省楹联学会近十年来创作的各类对联678副汇集成册。此前我

12、撰的370副墓联,已刊载在民间墓联墓志续录上,为减少篇幅,此集不再予以转载。此集的第四编,为百家姓氏联,我按照当今中国新百家姓的排序来编排的,我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创作了100副百家大姓对联,另增加了两个姓氏。绝大部分姓氏联每副则介绍两个名人,并加以简介,内容尽量突出其成就业绩和忠孝美德,俾使此集具有可读性。省楹联学会副主席漆顺昌先生撰诗评价道:“琢玉淘金贡献多,翁令七秋又如何?联文各萃书生气,集腋成裘兴入魔。不计名山岩立壁,只求韵海浪牵波。退休未享清闲福,夕惕朝乾自执戈。”这2008年,我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作者的父亲严钦芝,是一位农民诗联爱好者,“文革”后的晚年,痴迷于诗联艺术,乐此不疲

13、,应酬乡里。1986年曾参加长白山诗词函授学习。自著有老傻吟草,该书汇集诗词566首,对联328副,其文风朴实,思想健康,少量作品曾在一些诗联书刊上刊载过。作者对每首诗词注上平水韵的韵部,凡是疑难字词及其典故不厌其烦地一一诠释,甚至连生僻字的注音都写上认得的汉字,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严伯玉为缅怀他先父的培育深恩,学习其可贵精神,继承其遗志,决定将他老人家的遗著留存于世,达二十余次以上,增加了一些字词的释义,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注释。为求得注释的准确,他又参看了许多词典,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和精力。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李继尧审搞后评价道:“您校对很认真,我没发现什么错别字,您精益求精的编校态度令我钦佩。

14、您在编辑中,编排、分类、注释、说明考虑得很周到、细致,展观您慈父从小到大一生过程中的真实生活风貌,特别对爱好诗联写作的后来人很有启迪和帮助,是一本够重量和水平的佳作,我为您的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我在后记中赋一诗以抒怀:“胸怀坦荡磋声韵,八百诗联苦索成。盛世文光辉僻壤,遗辛付梓亦增荣。”此书于2009年八月在武汉嘉亨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出版。严伯玉退休后的十年,是辛苦的十年,成果丰硕的十年。为弘扬楹联文化和姓氏文化,抢救地方文化遗产,他跨县越省,行程几千里,耗资数万元,(仅得到茅田乡政府1500元的补助,仅扬氏族谱的印刷费多由族人捐献,)终于出了七本书,赢得了社会的赞许。他的书,除发西藏、香港和澳门三地区之外,几乎撒遍了全国各省市,特别是南方各省销售得更多。2005年,被湖北省楹联学会授予“荆楚联坛耆宿”称号,2007年,又被省楹联学会授予“湖北省优秀楹联文化工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