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73104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以三都凯里断裂为例老师:王国灿学院:地学院班级:012092班学号:20091002663姓名:王文明 日期:2013年4月 30日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问题浅分析 -以三都凯里断裂为例王文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摘要: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主要以三都凯里断裂为代表,其形成时间令人关注。在 早古生代,黔东南发生了三次构造运动:晚寒武-早奥陶世的郁南运动、晚奥陶世末-早志留 世初的都匀运动和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且认为三都凯里断裂是黔东南推覆体的前锋断裂, 呈向NWW突出的弧形,总体表现为由数条断层组成的逆冲断裂带,主断裂倾向SEE,为 黔南拗陷和雪峰古陆的

2、分界线。断裂带以浅层脆性变形为主,是多条断层多期挤压、拉张和 平移剪切作用叠加的结果。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黔东南;断裂带三都凯里断裂带位于黔东南地区,区域上属雪峰隆起西南缘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 黔东南元古代地质体隶属于江南雪峰隆起的西南缘,自黄汲清1945年首次提出“江南古陆” 为一个加里东造山期形成的古陆以来,关于该古老地质体的属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其属 性问题学者们分别提出过“古陆”、“加里东古隆起”、“中生代外来的混杂岩”1、 “陆缘增生岛弧褶皱带”和“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构造带”2等看法。雪峰隆起与扬子 板块的结合带广泛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已被广泛认可3-5,然而,对于推覆距离与规模和

3、推覆体发育的时间仍存在不同认识。三都凯里断裂带是黔东南推覆体的前锋断裂,蕴涵了 丰富的有关雪峰隆起演化的信息,尤其是推覆体下面的古生代地层中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推覆体前缘及内部蕴涵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可见该断裂的研究无疑对提高黔东南乃至雪 峰隆起的地质认识和该地区资源勘查水平意义非凡。1 区域地质背景概况三都凯里断裂位于黔东南地区,该断裂带呈向北西西突出的弧形,展布于荔波北东 三都一丹寨一凯里一玉屏一铜仁一带,长度达320 km,以凯里、三都为界,总体上成N E (北段)一NNE(中段)一NW(南段)向展布。在区域上它是黔南拗陷与雪峰古陆的 分界线(图1),断裂带两侧所出露地层明显不同,

4、东侧为雪峰古陆,主要出露下江群、四 堡群等元古代浅变质千枚岩、板岩和变余砂岩;西边为黔南拗陷即瓮安凯里古生代褶皱带; 北部主要出露寒武系,其次是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南部主要出露石炭系、二叠系、三 叠系。2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三都凯里主断裂倾向东,以低角度(倾角30左右)向西逆冲。断裂西盘(下降盘) 震旦系底界深度在6-8 km,其上为连续沉积的古生界;而断裂东盘(上升盘),地表覆盖 有大量元古界,地震解译发现在深度7-9 km处为元古界的底界,与下降盘元古界的顶界深 度相当。根据解释结果6,上升盘地层被三都一凯里断裂水平错开约12 km,垂直断距 约5 km,滑距约13 km。综合分析,

5、推测三都一凯里断裂东盘向西推覆距离可达12-15 km,在雷山、榕江以西的元古界推覆体之下覆盖有大面积的古生代地层。图 1 三都凯里断裂带区域地质构造简图6 3?;243 Fu-ri=工二函I11 黠山屯网隅l-OfzsT 二bn矗起h=二 H 匚二升llltla-4L K -占哄丁T匚刁治准再魄|甲書型#匚西旺於曰諏夢耳璃戴E W|询厂PCI根据三都凯里断裂带沿走向变形以及结构特征的不同,宏观上将其分为北、中、南3 段。断裂带北段经玉屏、例洞、施洞口、台盘、凯里和蔓洞等地,表现为多条断层组成的断 裂带,断裂带总体走向4050。次级断层中正、逆断层均发育,但逆断层居多;主断层 倾向南东,倾角3

6、080,且表现出由浅到深断层倾角逐渐变缓之势,显示明显的逆掩推 覆性质。在台盘、凯里南东地区上板溪群向北西推覆至寒武系之上(图2),蔓洞地区寒武j 图2 三都-凯里断裂带联合剖面图6系向北西逆冲至上二叠统之上。地层断距一般在lkm以上,最大可达4km。主断层附近发 育牵引褶皱、劈理(见实测剖面C C)和强烈挤压推覆导致的轴面倾向南东的紧闭褶皱、 倒转褶皱和“飞来峰”等构造现象。断裂带在地表表现为300-500m宽的破碎带,沿线随处 可见碎裂岩和断面擦痕。在镇远附近,受东西向构造运动影响,三都凯里断裂被贵阳镇 远断裂所切错,显示出右行平移特征。该段总体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的强烈逆冲推覆,兼具 平移

7、剪切和张裂的性质。断裂带中段分布于蔓洞三都一带,现今表现为总体走向北北东、 局部北东的“S”形,断裂带被后期北东、北西向断层多次横切,从而由规模不一的断层雁 列断续构成,单条断层延伸长50-100 km,断层总体倾向东、南东东,局部北西,倾角0 左右,多数断距1km,最大达4km。该段表现为压剪性质的逆断层,上盘新元古代浅变 质碎屑岩向北西西逆冲于下盘古生界不同层位之上。主要断层标志为地表发育宽300-500m 的强烈挤压破碎带,揉皱强烈,拖曳褶曲和次级派生断层发育,断层附近地层局部发生滑脱、 牵引,地貌上见断层三角面和地质界线错位。断裂带南段分布于三都荔波北东一带并延伸 至广西境内,部分地段

8、被北西向断层以左行平移的方式错断,走向北西。如实测剖面A A (图2)所示,主断层总体倾向东,为发育在震旦系中的穿层逆断层,断裂带地表表现为挤 压破碎带,挤压带中的地层近直立,连续性差,主断层下盘震旦系冰碛岩中见近直立岩脉, 断层面上发育擦痕、阶步,次级断层两盘地层中压性及剪性劈理极为发育,局部甚至将层理 置换,显示断裂带经历过挤压、平移剪切和张裂等多期活动。综上所述,三都凯里断裂宏 观露头变形特征表现为:总体表现为由多条断层组成的向北西西突出的弧形断裂带;断裂带 以脆性变形为主,广泛发育断层角砾岩,地表表现为一破碎带;主断层表现为压剪性逆断层, 运动方向为由南东东向北西西的挤压推覆;断裂带经

9、历过挤压、拉张和走滑等多性质、多期 次变形;地球物理剖面显示三都一凯里断裂东盘的向西推覆距离可达12-15 km,垂直断距 约5km,而单条断层地层断距多为1 -4km,推测断裂带宏观的较大位移是通过数条断层的 小规模位移叠加来实现的。3 讨论与结论( 1 ) 讨论黔东南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以三都凯里断裂为代表,在早古生代,黔东南发生了三次构 造运动:晚寒武-早奥陶世的郁南运动、晚奥陶世末-早志留世初的都匀运动和志留纪末的广 西运动。郁南运动期间扬子板块南部的云开地块、桂滇-北越地块发生挤压作用,形成了横 贯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寒武系东西向线型褶皱带7,使得黔南地区处于近南北向应 力场。都匀运

10、动在贵州南部是一次活动较强、影响范围较广的构造运动,受南部云开地块向 桂滇-北越地块持续挤压及远程效应影响,使得黔南及黔中地区仍处于近南北向应力场,在 黔东南至黔中形成平缓褶皱(如黔中隆起)。广西运动是该地区表现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 黔东南地区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推覆8, 9。郁南运动与都匀运动由南向北拓展, 广西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拓展,早期近南北向挤压南强北弱,最北可影响到黔中地区10, 贵阳-镇远一线以南志留系与前志留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广西运动构造线呈NE-SW向,东 南强西北弱,黔东早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11,三都以东泥盆系与前泥盆系为角度不整合 接触12,最西可影响至贵阳。( 2

11、) 结论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发生了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变形 较弱,形成近东西向构造。广西运动较强,形成NE-SW向构造。早燕山期自SSE向NNW的 推覆逆冲,横跨或近共轴叠加并改造了加里东期的变形。三都-凯里断裂是黔东南推覆体的前锋断裂,现今表现为以脆性变形为主的逆冲断裂带,断裂带上盘向NWW推覆的水平位移达12-15 km,是多条断层多期挤压、拉张和平移剪切 作用叠加的结果。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演化过程,燕山期以来的演化历史主要受太平洋构造域 控制,早中燕山期为主挤压逆冲阶段、晚燕山期为拉张正滑阶段、喜马拉雅期为再次挤压 定型阶段。早燕山期构造变形比加里东期构造变形强烈

12、而使得后者基本上被掩盖,在野外只 能解析出少数的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痕迹。而晚燕山期构造运动对黔东南雪峰逆冲推覆带的影 响较小。【参考文献】1许靖华中国南方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J 地质科技情报,1987, 6 (2): 13-27.丁道桂,郭彤楼,刘运黎,等.对江南一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J.地质通报,2007, 26(7): 801-809刘洪磊.黔东南推覆构造之认识J.贵州地质,1990, 7 (3): 271-279.崔敏,汤良杰,郭彤楼,等.黔东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断层突破模式J.地球 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6): 907-913刘丽萍,李三忠,戴黎明,等.雪峰山西侧贵

13、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地 质科学, 2010, 45(1): 228-242李学刚,杨坤光,胡祥云,等黔东凯里一三都断裂结构及形成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9(1): 18-26. 吴浩若.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J.古地理学报,2000, 2(1):70-76.舒良树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J高校地质学报,2006, 12(3):418-431.王鹤年,周丽娅.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J.高校地质学报,2006, 12(4):457-465.10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1 戎嘉余,陈旭.华南晚奥陶世的动物群分异及生物相、岩相分布模式J.古生物学报,1987, 26(5): 507-535.12戴传固,陈建书,卢定彪,等黔东南及邻区加里东运动的表现及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 2010, 29(4): 530-5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