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换鹅故事.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72996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庭换鹅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庭换鹅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庭换鹅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庭换鹅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庭换鹅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庭换鹅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庭换鹅故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羲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曾经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因此有人又把他称作王右军。公元355年,王羲之因为和当时的扬州剌史王述不和,辞去了官职,来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定居。山阴昙酿村有个道观名叫玄妙观,观里有个道士名叫陆静修。他很早就钦慕王羲之的盛名,想请王羲之为观里抄一篇黄庭经。可是,他知道自己一向和王羲之没有什么来往,怎么能贸然相求呢?于是,陆静修想方设法,打听王羲之爱好什么,以便投其所好,达到请王羲之写经的目的。一次,他从一个老婆婆处了解到王羲之爱鹅成癖,对白鹅尤甚。于是,他买了一大群全身羽毛洁白的白鹅,放养在王羲之经常路过的一条小溪流里,等待时机。一天,王羲之从小溪旁经过,看到

2、溪里一大群白鹅,喜欢得如痴如呆。他在溪边流连忘返,问:“这些鹅是谁家的,卖不卖?”有人告诉他,这些鹅是玄妙观陆道士养的。王羲之便来到玄妙观,找到陆静修,问道:“小溪里的白鹅是你养的吗?能不能卖给我?”陆静修故作为难地说:“这些鹅倒是观里养的,但观里的东西一向是不卖的。”“我实在太喜欢这些鹅了,我多出些钱,你卖给我吧!”王羲之恳切地说。陆静修乘机说:“卖是肯定不卖的。不过,如果右军大人能为观里抄写一部黄庭经,那我就把这群鹅全部奉送给大人!”王羲之一心想得到这群大白鹅,对陆静修的要求一口答应。于是,陆静修便准备好笔墨纸砚,不到半天时间,王羲之就把一部黄庭经抄完了。这部黄庭经,王羲之书写时用的是正楷

3、工笔,字体雄健有力,令人爱不释手。陆静修高兴极了,便让小道士把鹅用几个笼子装着,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高兴极了,又在溪边的沙滩上用手杖写了一个草体的“鹅”字,这才告辞走了。陆静修看到沙滩上这一笔写成的“鹅”字纵如游龙,横如凤舞,笔力雄健,意态秀拔,真是妙极了,忙叫小道士去拿来一张大薄纸,亲自伏在地上,用笔把“鹅”勾描出来。接着,他又请来石匠,把这个“鹅”字刻在石碑上,供人参观。直到现在,王羲之的这个“鹅”字碑,还竖在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的一个池塘前,这口池塘便被称为“鹅池”。后来,“黄庭换鹅”这一典故,用来指用自己的高才绝技来换取心爱之物;或者用来赞扬书法的高妙。造纸术是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

4、一.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

5、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

6、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

7、,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

8、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博采众方, 医术超群,加之为人诚恳,不分贫贱,有求必应, 因此南阳老百姓推举他为孝廉,并出任长沙太守。在长沙

9、任内,他仍深入民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召见各地名医,商讨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后因全国各地又流行伤寒病,不到十年时间,张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于是,他辞去太守职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注解伤寒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晋代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在祖国四大医学经典著作中占两部,熔理、法、方、药为一炉,华佗称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自唐以来,张仲景的学说广传国内外,日本、朝鲜等国称他为医学“先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在我国,则称他为医圣。“

10、五禽之戏”华佗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华佗说:“人体必须经常劳动,但不能过度.经常活动能使消化能力强,血脉畅通,不易发生疾病.正如门轴一样,天天转动,就不会长蛀虫.”华论这个看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华佗是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理,创造了一种叫做“五禽之戏”的体育运动.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第一种动作是摹仿虎的前肢扑捉的姿态;第二种动作是摹仿鹿伸扬头颈的姿态.第三种动作是摹仿熊侧卧的姿态;第四种动作是摹仿猿的脚尖纵跳的姿态;第五种动作是摹仿鸟的双翅飞翔的姿态.摹仿这五种动物姿态,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得到抻拔活动.体质衰弱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使体魄健壮起来;患病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加速康复的进程;年迈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返老还童,容颜焕发,精神旺盛.华佗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之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目聪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之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法.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华佗继承和发扬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积极倡导体育疗法,是很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