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71747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数学课堂教学.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尚未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忽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个体差异的关注;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仅局限于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尚未真正全面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的普遍

2、存在,严重削弱了学生作为主体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严重制约着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严重阻碍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新的课程改革,必将迎来新的挑战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课堂教学工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1、树立新的课程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着眼于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必须

3、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具备目标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是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目标规定的是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素质发展方向和发展标准,是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和依据。因此,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具备目标意识是课程改革得以有效落实的基本保证。2、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从本质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带着原

4、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主与主动的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置身于课堂,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以组织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讨论和利用学习资料,营造和保持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以引导者的身份,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就得拓宽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内能够充分享受说话权、思考权

5、、讨论权、探索权等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让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变过去的“主宰”者、“强权”者、“灌输”者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发展的激励者、促进者。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的功能,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一切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学准则。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6、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跳出“为教育而教育”的旧框框,实现教书与育人、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课内与课外相统一,要通过我们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础、鲜明的特长、持久的学力、健全的人格,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科学的精神。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意识、独立个性,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现代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

7、学生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机械的客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看成是人类知识奥秘的发现者,尊重学生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树立学生是发现者的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彻底摒弃学生“无为”的思想,彻底打破静听、静观的沉闷局面,要创设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树立学生是发现者的观念,不仅是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适应了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学生是发现者的观念,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情境与形式,促进知识与方法的内化、情感与智能的提升,而且会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8、设计出探求思考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二、突出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课堂教学将由“以教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过程取向,笔者认为符合课程改革目标的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1、民主性原则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朋友式关系;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得以形成;要给予每个人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学会合作,善于竞争,促进学生人格

9、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和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有民主意识的一代新人。2、主体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空间交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去拓宽,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开拓,持续学力让学生自己去发展;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学、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活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改善,力求使

10、学生处于积极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身的主体激活状态,同时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或步骤,适时地组织学生自学、质疑、反思、评价、操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以活动促学习、促提高、促发展。三、改革课堂教学,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又要担负起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责任,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

11、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1.饱含爱的情感,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又要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热爱、期待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面对不同个性、不同知识与能力层次的学生时要以热情期待的目光、和蔼可亲的面孔对待学生,构筑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爱的力量感染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欲望。2.注重语言艺术,激励每一位学生数学教师的课

12、堂语言除了精炼、准确外,还应富有感染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持久延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准确使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以表扬、鼓励。如,计算“119+59”这道题时,教师问:“这道题要求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试试吧,不过,还要看谁想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居然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有答对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大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这样做既否定了学生的回答又未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更激发了学生的继续思考。课

13、堂上使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产生积极的作用。3.创设竞争机会、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竞争和成功创设机会,恰当的开展有益的比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如开火车口算竞赛、简便计算竞赛等。再如,“看谁说的最清楚?”“谁想的快”“谁的方法巧”“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竞争意识的增强。竞争能力的提高,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的数学课

14、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抽象的数学附着在具体生活经验之上,把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形象、枯燥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生活需要而且离不开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所在,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来自于现实,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

15、趣的先导,是小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把一个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360度除以2等于180度。教师又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再提问: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有学生会说是90度,有的学生说是180度。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由此顺势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善于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新颖、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愤”的境界,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16、学习活动。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求知欲小学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有趣性(玩具、故事等),选取、呈现学习素材,安排学习活动,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把数学问题有机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以此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两位减一位数(退位)”一课,首先让学生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复习。接着创设这样的情境:机灵的小猴子也想参加我们的学习,它见我们都会计算“23-2”这样的题了,这时它灵机一动,把减数2拽走了,又换来了一个7,那这题就变成了“23-7”,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23-7”又怎样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