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714771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_科学技术与社会.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运行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社会分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1、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 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1954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在苏联建成。这是由苏联科学院建设的世界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外景 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产业化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科学技术全球化 (美国散裂中子源建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A 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B

2、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指数增长理论C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带头学科更迭理论 D 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流动理论 A 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国际环境不同,会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汤浅光朝: 科学中心转移的理论: 科学成果数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 科学兴隆期约80年依据科学技术编年史得出的曲线科学中心的转移 汤浅现象: 意大利(1540一1610)英 国(1660一1730) 法 国(1770一1830) 德 国(1810一1920) 美 国(1920一 ) 科学中心转移与社会革命 下一个科学中心是谁?贝尔纳50年代预言:

3、苏联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科学的中心。但是,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秩序还没有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日 本? 中 国? B 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普赖斯:科学的指数增长律 F(t)=Aekt 科学的发展“同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恩格斯 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 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力度 小科学 大科学 D.普赖斯1.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了“科学知识按指数增长的规律”:科学出版物按指数增长,如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每十年增长一倍,80年代每6-7年增长一倍;科学家人数每50年增长10倍。1800年1000人

4、 ;1900年100000人;1950年1000000人;1970年3200000人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科学家增长3倍,科学知识成果增长1.73倍。 人类社会科技增长的双S曲线规律C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16世纪到18世纪,力学19世纪,一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和亚原子物理学)20世纪中期开始,一组,除物理学外,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航学、高分子化学等预言:分子生物学,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16-18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末1895-1945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21世纪初夜预言机械力学化学 物理 和生

5、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科学分子生物学以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第一个带头学科第二个带头学科第三个带头学科四五六下一个带头学科? 分子生物学? 信息科学? 纳米?克隆? 沃森、克里克与双螺旋模型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寻找新的科学生长点d 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国家、国际范围的不平衡性 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自然地理、资源状况、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影响,导致技术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流动 。 “社会选择”技术引进 技术转移 技术贸易境外技术开发 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技术流动技术发展的梯度理论二、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系统;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科学奖励制

6、度;技术专利制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社会环境系统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远眺陆家嘴)2、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战略方针制定政策法规引导 3、科学奖励制度 科学贡献的同行和社会承认及相应的奖励 。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历年最高科学奖获得者 2000: 吴文俊,1919 ,世界著名数学家 袁隆平,1930 ,杂交水稻之父 2001: 王 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 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 2002: 金怡

7、濂,192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 刘东生,1917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 王永志,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2004: (空缺) 2005: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2006: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2007: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yi),1919 ,著名植物学家2008: 王忠诚,1925 , 神经外科专家 徐光宪,1920 ,著名物理化学家 2009: 谷超豪(1926, 著名数学家 孙家栋,1929, 航天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

8、目前 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2000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奖金额目前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奖励给获奖者个人,45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经费,由其自主选题。材料学家师昌绪、血液学家王振义获2010国家最高科技奖 师昌绪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河北徐水人。1945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8获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2获欧特丹大学博士学位。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199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材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具有开创性。多次参加或主持制订我国有关冶金材料、材料科学、新材料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立项和评估工作。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振义 内科血液学专家。江苏兴化人。1948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

10、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1994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技术专利制度 保护发明者的自主知识产权,制约后期搭便车式的获利者,并保

11、障发明者前期投人的回收。 5、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不从事直接的科学技术的生产活动,它的目的是: 在科学技术生产者之间、科学技术生产者和采用者之间、科学技术生产者与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沟通,形成相互依存和促进的非线性共生作用机制,以促进技术、资本、服务的协同进步。”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大多产生于80年代,从功能上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

12、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的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贝尔实验室一角 )1、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科学技术活动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 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形式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主要内涵和标志。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50多年来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

13、重要贡献。同时,累计招收研究生45000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A 现代科学体制 大学的科研体制(分科的系、研究生院制度 )企业中工业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 B 现代技术体制 现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职业岗位中的技术专家;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不是根据科学工作者所掌握的权力和财产来界定,而是根据社会承认度的不同形成自身的等级体系。“权威结构”“马太效应”A 权威结构: 权威金字塔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400名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2600名小有成就的科学家4300名国家科学

14、基金会认定的科学家6800名人口普查时自称的科学家由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了无形的等级体系。主要是通过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的,后者更为重要、更为基本,以成果的引证数和荣誉称号为标记。这是一种特殊的权威机构,特点是建立在自愿接受的基础上,成为科学共同体维系、规范和精神气质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界的金字塔结构(美国:朱克曼)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的基础之上的。 伽罗华 ; 泊 松 ;柯 西“大人物”有可能压制“小人物”普朗克现象 一项重要的科学发明创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变他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B 马太效应 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去获得成果和承认,获得评价他人成果的权力以及压制“小人物”的机会。 科学上的优势积累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表 现: 累计优势效应;光环效应;回溯效应;波敦克效应;普朗克效应;棘轮效应累计优势效应 把过去的成绩累积起来形成竞争优势,并影响以后评奖。 “那些在过去作过优秀成果的人好像在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