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8春《货币银行学》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71214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语18春《货币银行学》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语18春《货币银行学》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语18春《货币银行学》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语18春《货币银行学》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语18春《货币银行学》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辅导一一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与控制工具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对乘数的调控。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 控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 国债,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这个工具的运作过程如下: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入债券时,会造 成基础货币的增加。由于债券出售者获得支票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的有点:(1)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

2、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2)使中央 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 击。(4)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 影响。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率地发挥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 并达到必需的规模。再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 的政策,现在已扩展为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

3、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 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 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 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此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极为有限。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主要体现为广告效应。如果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 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法定准备金率也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 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

4、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货币当局降低法 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因为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面太大效果太强烈,一般几年才会调整一次。 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通货比:现金/活期存款对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对通货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方面:1、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说来,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 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通货比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居民持有的现金,其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有利息收益,报酬率大于零;证券或债 券的收益率比储蓄

5、存款高,但有风险。对这些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变化,都会影响通货比。3、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会因此增大。4、非法经济活动。为了逃避法律监督,非法经济活动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 货比正相关。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特点的,是它们对资本的需求,进而是对贷款的需求。一般来说,这主要来自两个 方面: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本,补充资本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本开始。如果企业需要 补充贷款,就必然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 么再低的利率也不能刺激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货

6、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2、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 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 量的压力;反之,则会减少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供给就越小;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少,存款货币创造乘 数就越大,供给就越大。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 本。从这点出

7、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到最小限度。在发达国家,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1 个百分点之下,这属于成本-收益动机的问题。但是,如果银行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 金的行为。因为一旦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 行借款等行动,这不仅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还可能使银行面临倒闭的威胁。此时的增加超额准备金属于风险 规避动机。保存超额准备金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的制约。用R/D表示。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就是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 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

8、币。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 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利率及中央 银行贷款的贴现率:市场利率越高,银行越愿意多贷款;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 少,则是负相关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近年来,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存款货币银行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推进,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也处于具 有实质意义的转折过程之中。以前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下述特点:1、国有银行面临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企业,特别是国有大

9、中型企业,即使是经济效益不高甚至 亏损的企业也要求追加贷款,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经常为地方投资项目和 地方企业提出贷款要求。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银行的贷款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此外,就银行来说,在风险不 足以威胁其命运时,扩大贷款就是扩大收益,因而并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2、银行在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下,为了扩大贷款,最为关键的是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央银行贷款。可以说,依靠 中央银行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业务,是那时中国国有银行行为的突出特色。3、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国有银行来说,利率对其从中央银行借款起不了多大调 节作用。因为它发放贷款的利率与

10、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都是国家直接规定的,其间的利差已经考虑了它们的利 益。近来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步推进的,包括:1、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的资金供给关系,建立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银行与企业关系。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强调各级政府不得强令银行贷款。3、理顺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措施。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1、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 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2、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3、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 有利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