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701684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模拟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实用类文本阅读1、(2011温州五校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在商业社会中,变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真正能够顺利启动变革项目,并取得成功的变革却寥寥可数。为什么变革是一个人人都知道重要却往往无疾而终的活动呢?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人们都期望的改变到来呢?快公司杂志的专栏作家丹希思与奇普希思兄弟在他们的新作瞬变:破解那些最艰难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造成变革如此之难的原因,并非是出路不存在,而是我们寻找出路时分配注意力的方式出了问题。通常,人们计划实施变革的思路是先找到问题所在,再据此研究解决方案。但在大多数

2、情况下,问题就好像是水桶上密密麻麻的窟窿,到处都是,让人不知该从何入手,亦或是已经制定出了一套看似可行的变革方案,却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抵御习惯的诱惑,使得变革难以持续。对此,希思兄弟提出,在这类情境下,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注意力从对问题的关注上直接转移到对解决方案的关注上,迅速地找出一种被证明确有其效的做法( 两位作者称之为“bright spot”亮点),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从而实现整体翻盘。希思兄弟首先援引了社会学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上世纪80年代的越南农村普遍存在着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1990年12月,当营养学专家杰瑞斯特林奉命前往越南农村时,他研究了前任专家提交的报告后,并没有立即制定任何系

3、统的变革方案,而是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当地有没有哪家虽然贫穷却可以把孩子喂养得很健康?他很快找到了这样一户人家,并仔细研究了他们的喂养方式。原来,根据当地习俗,孩子们都随大人的饮食习惯一天两顿,但这户人家却减少孩子每次食用的分量,并让他们一天吃四顿,或者饿了就吃。尽管总的食物消耗量与传统的喂养方式无异,却让消化能力较弱的儿童有时间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此外,这户人家还给孩子吃一些小虾蟹、野菜等当地人普遍认为儿童不能食用的杂食,让他们比只吃白米饭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在找到“亮点”之后的工作就是,对这种成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复制。斯特林开办了实践学校,组织当地所有的母亲互相传

4、授。数月后,当地165个乡村的200多万名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希思兄弟将斯特林之前的那些专家的做法称为“考古学家的做法”,而斯特林的做法却是越过那一大堆问题,单刀直入,直击症结。而且,这种原产于当地的“亮点”的最大优点在于,在大规模推广时,它能够更清晰地向人们展示出操作的可行性、细节以及实际效果,也不容易与整个大环境产生“排异反应”。希思兄弟认为,变革的关键无非是要找出一种新的奏效的方式,并说服人们按照这种方式行动。但是,仅靠充分收集信息并不能帮助变革者制定出真正奏效的方式,更关键是要说服人们按照新的方式行动,必须要在改变的过程中让他们看到实际的效果,来增强他们实施改变的决心与动力

5、,并最终形成新的习惯。在希思兄弟看来,实现变革的真正困难,并不是找不到“亮点”,而是人们总是要么难以鉴别或熟视无睹,要么干脆先拒绝承认在看似一团糟的情境之下还可能存在着亮点。所有人,包括管理者,在面对最艰难的情境时都渴望“神助”,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如果不坚信当下的时局是可以改变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那么即便等你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做法,企业也很可能早已面临倾覆之灾。 (陈之宇21世纪商业评论2010年4月号,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在商业社会中阻碍变革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A.人们计划实施变革的思路一般是先找到问题所在

6、,再据此研究解决方案。B.人们在寻找变革出路时分配注意力的方式出了问题。C.在实施变革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措施的延续性不强。D.在实施变革方案的过程中难以抵御习惯的诱惑,使得变革难以持续。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将注意力从对问题的关注上转移到对解决方案的关注上,迅速地找出一种被证明确有其效的做法被认为是实施变革的有效的方法。B.斯特林成功解决了越南普遍存在的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关键是他能越过一大堆问题,单刀直入,直击症结,并对这种成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复制。C.希思兄弟认为,变革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奏效的方式,并说服人们按照这种方式行动。D.作者认为,企业一定要有与时俱进

7、的姿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否则,即使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做法,也有可能面临倾覆之灾。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七段中“考古学家的做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3分)_4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3分)_答案:1、C (C选项无中生有)2、B (B选项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斯特林的变革只是针对越南农村的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不能说成功解决了越南普遍存在着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3、关注问题,通过大量细致深入的调研,充分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各项原因,列出问题的主次轻重,再制定出详细的变革方案,一一谋求解决。( 能答出“关注问题”、“ 充分收集信息”、 “制定出详细的变革方案”即给满分,1点1分

8、)4、作者认为,在商业社会中,要使变革取得成功,一定要坚信当下的时局是可以改变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寻找出路时将注意力放在解决方案的关注上,迅速地找出一种被证明确有其效的做法,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复制。(能答出“坚信变革能够成功”1分,“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1分,对“奏效的做法”略加说明1分)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2011华南师大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

9、,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

11、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

12、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有删改)1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2这篇通讯开

13、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3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1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或提携后进,泽被后学);二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四是他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1点1分)2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3分);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2分)3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2分)联系文本“

14、求真”“有良知”的例子,结合现实分析说明。(4分)3、(2011豫南九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