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694059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安陆市雷公镇初中 程文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封闭课堂演变为师生互动的开放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增强。然而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一)、学科渗透与语文本色。曾几何时,我们在课改中听说过“学科渗透”这个提法,学科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这一点我们不会否认。但是现在不少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语文味”,许多非语文的东西也披着“新课改”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充斥于语文课堂,往往一节课上着上着一不小心就成了历史课、地理课或政治课而变得不伦不类。笔者以为,开放的语文课堂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海纳百川,对

2、什么东西都可以兼容并包。我们应大胆坚持“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课就是要去读、去说、去听、去写。学科渗透不是为了渗透而去渗透,它是为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服务的。笔者听过一位老师上死海不死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人为什么在死海中淹不死,他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即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上浮。他做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后就点到为止,并没有引入密度、质量等物理概念。不失为学科渗透的范例,学生的注意力仍在对说明文的解读上。否则就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语文本色。不可否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课文形象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

3、教师而言,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拓展课堂内容,使知识呈现多元化。但现实是很多教师没有去深挖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一味热衷于多媒体课件的包装。尤其在公开课上,漂亮的图片、动人心弦的影视、异彩纷呈的动漫等都成了最能吸引评委、听课教师和学生眼球的“亮点”。这些“非语文”的东西,虽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却极大地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细致感悟,将语文课演变成纯课件展示课。这种现状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以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不能把课件的好坏作为评价公开课成败的关键。否则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经常说在课堂上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

4、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关注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很多教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讨论时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目标,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方向。尽管课堂气氛热烈,但是学生的思维缺少指向性而变成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再者,在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学生的相互提问和探讨也游离于文本的内涵和主旨,教师的引导也缺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梯度。 四)、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迁移拓展地过多、过宽、过泛。尽管有师生互动、学生的质疑、讨论也很热烈,但是仅仅把文本作为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和“由头”,将一节语文课演变成纯说话课和讨论课。而且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质疑也不是

5、建立在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显得如空中楼阁般泛泛而谈。笔者以为,语文课不是要“死肯课文”,但也要立足于文本之上,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还是要大兴朗读之风。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材料,积淀语感,形成语文素养。 五)、重视“文以载道”,忽视“因道学文。”记得一位专家曾举过一个教学案例,某教师在上口技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口技表演而忽视了积累文言字词。任何一份语言材料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它更强调的是学习“语言和文字”。确切地讲,语文要学习的纯知识性的东西并不多,在考试中,阅读和写作的分值占有相当的比重。正是因为语文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而字词

6、的积累、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理解、语感的积淀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很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既要重视传统教学中朗读、背诵、积累等方法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摒弃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语文学习的是语言形式,但是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朗读、分析、理解、感悟文本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效地完成文本的感悟与解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从实际的学情、教情出发,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唯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做到语文教学本色的真正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