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69303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来分享这次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收获。这次在华东师大长达一个月的学习,可以说让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专家教授们的观点,那些最前沿的理念时时冲击着我,那么些思想的火花慢慢地点燃了我,毫不夸张地说,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思想的蜕变。这次学习,我最大的感受是人要有价值感。其实,四十几岁的我,潜意识里喜欢安稳,是拒绝改变的。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时,我曾跟教授提出过一个问题,每次出去学习时热血沸腾,可是回到家,温度就慢慢降低,一个星期,一个月过去,完全回到了原点。记录那些思想火花的笔记本也被束之高阁。周教授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也唤配了我

2、:“徐老师,你的心已经老了哟。”后来,教授传授给我养生的秘决,应该说是延缓衰老的秘决,是什么呢?价值感。教授只比我小一岁,但朝气蓬勃,他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人家博士结婚迟。他开玩笑说,他现在还可以生二胎呢,他的事业也才刚刚起步,正值上千期,是呀,这种状态的他正不断地创造价值,而价值感又让他的心无比年轻,相差一岁,但我们好像是两个年代的人。他说到价值感延缓衰老时,还举了四人帮的例子,当四人帮垮台后,他们相继生病,相继去世。老师们,为了延缓衰老,我们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刚才讲了我最大的感受,下面讲一讲我的收获,这也是我今天汇报的主题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专业发展。什么是学生立场?简单点说,就是把学生的需

3、要放在第一位,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如果教师没有学生立场,只顾着按照我们预先选定的教学内容,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式教学,可能就会出来这样的情况:学生虽然人坐在教室里,但是他的心并没有跟着教学内容转,这样的教学可能就是低效的。其实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在关注学生立场。记得我有一次在讲作文二十年后再相会时,自己花了很大的气力讲了一整节课,然后让学生去写。结果写了大半节课,有一个学生却只写了两句话。我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他说不是,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不会写。不会写怎么办呢?没办法,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有一个学生出了主意:“我们可以把二十年后相会的场景演一演,

4、同学们演的时候自然有语言,动作,神态等,他就会写了。”是呀,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他能站在同伴的立场考虑他的需要。于是,我顺应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表演。孩子们既当导演,又当演员,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后来,那个孩子有话写了,其它同学写的文章也特别具体,特别精彩。现在想起来,是那个差生帮了我,他帮我真正了解了学生了立场,实施了成功的作文教学。 我相信,我们所有的老师,不管是语文数学老师,还是体育音乐美术老师等,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坚守学生立场,把“教师的教”对接于“学生的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实现真正的高效。一、 拥有“学生立场”1、学生立场要指向学生真实的基础在这次学习中,有多位教授谈到:教学

5、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基础”,教师不能为了展示环节的完整性,而片面地设计学法,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也曾说过“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这和新课标强调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好相吻合。怎样指向学生真实的基础呢?我举一个例子,上次我跟语文老师们曾经说过的,我前年到渔薪小学去上课,我选的是十年后的礼物,当时去的时候他们已经把新课上完了,基于学生这一真实的基础,我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原来打算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人公达格妮的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基于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这一真实的基础,我把教学内容调整为学习文章运用综合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和插叙的表达方法,然后变换

6、角度,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改编故事,后来这节录像课获得了全国二等奖。我认为这就是基于学生真实基础的教学,概括来讲就是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未知又想知的,取舍后精讲。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不愿意听,学习效率也不好,这个等会我会讲到,是关于知识观的问题。 2、学生立场要指向学生思维的提升 我们有些比赛课,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积极,课堂上小手如林,可最后评不了一等奖,因为老师没有着力对学生思维的提升,课堂只是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呈现,整个课是平行滑进的,没有纵向提升。李政涛教授把这种课叫做“转圈课”或者“滑冰课”。那么,该怎么做呢,我们老师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建构开放的课堂,有了开放的意识,有了开放的空

7、间和时间,学生的手脚放开了,学生的大脑放开了,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他们的个性就张扬了。同时,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善于捕捉生成的资源,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李政涛教授形象地把这样的课叫做“攀岩课”或者“刨坑课”。 要想上出刨坑课,备课的时候,建议老师们关注三个点:一是“挑战点”,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给学生一种挑战。人的潜意识里都有想挑战的欲望,这是人的共性,何况是孩子;二是突破点,也就是突破重点和难点,当然前提是,老师要把握重点和难点,了然于胸,然后舍得花充足的时间去突破;三是提升点,意思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升,有拔节的感觉。3、学生立场要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学生

8、长程的教育,是素养提高的关键)我们老师们要有长程意识,学生的学习是一次长跑,我们上一节课不能看到这一节课,而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这就是专家提出来的ppt“长程的设计”。我们老师要树立教学的整体的意识,不要把知识割裂开来,教材是点状编排的,尤其是我们数学老师,要注意知识的关联,帮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不是只教眼前的点状的知识。数学老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吴亚萍教授的有关文章来学习。以上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做到拥有“学生立场”,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有学生立场,否则可能做的就是无用功,因为学生根本没听或者听不懂,除了上课,我们听课也要有学生立场,不仅看老师在

9、教什么,更要看学生在学什么,学得怎么样,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新能力,甚至我们关心学生也要有学生立场,像有些学习困难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可能并不希望我们老师在公开场合给予他们关怀。总而言之,我们只有真正坚守了学生立场,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获得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二、 教师的专业成长1、 反思与重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怎样反思?王建军教授就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思路:反思对象不能太笼统,比如,我反思我的实践,我反思我的理念。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讲到反思两个字时,尾巴上还

10、有两个字重建。反思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我们的最终追求是重建。既然要重建,那对象就有要求了。并不是所有反思,都能重建的。比如:我反思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怎么重建呢?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我们终身的课题。那么要反思什么呢?要反思我们的语音、语调、导入、ppt的制作、小组讨论的组织、作业的布置等等那就便于重建。所以,反思的对象要具体。越具体,越利于重建。 王教授为我们提供了“课堂教学中的五步反思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来讲。2、 优化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学习金字塔正面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侧面是“平均学习保持率两周后还能保持多少”。 转化成表格看得就更清楚:不同的学习方

11、式平均学习保持率两周后还能保持多少听讲5%阅读10%声音和图片20%示范和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70%马上应用或教别人90% 这可以看出,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收获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我们究竟要根据什么,来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式呢?这就取决于我们的“知识观”。“知识观”的核心就是知识的分类,需要我们做的,就是首先要优化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了让大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种知识的类型及其内容,我根据吴刚平教授讲的内容设计一张表格,供大家参考。知识类型表述方式学习方法解决问题1“事实性知识”(即学科知识)理解、记忆、再现、判断记中学学会2“方法性知识”(即学科方

12、法、学习方法)阅读、思考、尝试、交流、讨论、问对、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推理、运用、拓展、概括、争辩、解释做中学 会学、会用3“价值型知识”(即学科意义、学习意义)。体验、反思、取舍、比较、创造、信仰、借鉴、分先、定向悟中学乐学(为什么要学)“事实性知识”学习方式就应该是“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则引导学生“悟中学”。如果把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也要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背的只是关于方法的表述,而没有学会方法本身。比如学骑自行车,你示去做,只是背会骑自行车的要领,怎么能算学会了呢?如果将需要“悟中学”“做中学”的知识经常以“记中学”的方式来学习,那就

13、会导致什么结果:短时高效,长时低效,长远无效。 3、提炼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老师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讲座或者看书时,突然听到或者看到一句话,头脑中,蹦,火花一闪,引起我们的共鸣,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听到或看到的某些道理与我们的教学实践不谋而合。这个时候,我们马上记录下来。其实在讲座或阅读中,我们听到或到的一般都是“理”, “理”的优点是逻辑性强,但是空洞,教授们讲的大多是理论的东西,而我们一线教师占有大量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案例,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提炼出观点,一篇小论文就完成了。我们可以归纳成这三个字:理例立以上是我一点肤浅的体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有了一些提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