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前行.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689939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反思中前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反思中前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反思中前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反思中前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反思中前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反思中前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反思中前行茶余饭后,闲暇课余时,常听老师们议论,我们也知道课堂要“活”,学生要“动”,教师要“放”,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不怎么配合,问题提出后他们不怎么爱回答,总是漠然视之,弄得课堂上很是尴尬,既怕耽误了教学进度,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老师们说的乍听起来不无道理,我也感同身受,经常碰到这样的事,令人反思。今春2月16日上午第三节课,老师们齐聚六年级教室听我讲一节公开课,我特意选定匆匆这篇课文。此文是朱自清24岁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作者内心的思绪, 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散文教学有些难度,教师不易“教”,

2、学生不易“学”。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情感交流,我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八千多日子在我手中溜走”设计了一个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二十四年”而写“八千多日子”呢?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一脸茫然面面相觑,有的紧锁眉头,有的赶紧看书找答案。足足等了5分钟,还未见有学生知道,未见有学生回答的迹象。我急了,但稳了稳神,启发了一下。可是3分钟过去了,还是石沉大海,我傻眼了!一个小问题就花费这么长时间,居然冷场8分钟之久!面对听课的老师我很是尴尬,顾不了那么多,干脆取而代之说出了答案。我瞅见有几个同学似乎有惋惜之意。以后的教学过程都按预定

3、的程序进行,只是老师问的多,学生答的少。课前信心百倍,精心设计的提问,仅因开始的提问学生未答老师代答之,以后学生再不答,让老师单打独斗而泡了汤!好不容易捱下了课,可想而知,听课者多失望,而授课者多窘迫。事后,我静下心来,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感悟最深的有三点:其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者心急了,见无人应答就取而代之,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课下我走访了学生是不是问题太难答不出,学生坦言,刚想出来正犹豫之时老师就代答了。哦,原来如此,不能埋怨学生,错在教者。他们还是少年儿童,就是成年人遇到问题也都有一个思维过程,哪能对答如流呢?就算能这样那还有什么意义呢?那还要我们老师教什么呢?岂不多此一

4、举?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教者在课堂上提问题是急不得的,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担心时间留多了会冷台,其实这不叫冷台,此时正是学生静心思考,正是学生情感体验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何必执着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呢?这样也是没有实效的。通过学生大脑想出来,亲口说出来的答案,那才叫真正的精彩,真正的有实效。因此,教者不防耐心一点,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回答的机会。其二,老师提出问题后,不容学生多考虑,取而代之,这也是不信任学生的表现。要知道,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都尚未定型,都处在启蒙阶段。如果教师慎重其事提出问题又急于解答唱独角戏,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就是这么回事,老师又不怎么信

5、任我们,我们不回答,老师自然要回答的,没我们什么事。时间长了,学生对学习、对课堂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就变懒惰了,作壁上观,哪来的发展可言啊!哪来的课堂活力啊!如果让学生反复去思考,适时点拨,细化问题,非要让学生亲口回答不可,他们就会认为原来学习是这么回事啊,老师提的问题学生一定要答的,老师又如此信任我们,就不敢怠慢,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时间长了,学生对学习、对课堂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变勤快了,不再当看客,语文能力有了锻炼的时间,有了展示的空间,这才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活力,何愁学生不发展?其三,问题提出后,老师总担心学生这也说不清那也道不明,生怕卡壳,影响进度,干脆走走过场自问

6、自答,这更是一种无为的表现。学生无法回答,责任在老师。教者应该检讨自己,提的问题是不是不合理不好回答,是不是难度太大不易回答,是不是无效懒得回答,要对症下药,学生有认识、理解上的盲点,重在点拨,此时教者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体,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自然,学生勤于思考并乐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会生成自己的问题,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才叫“会学”知识,这才叫有实效,不要说影响进度,相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彰显课堂活力。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要站在学生角度提问,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提问,故意为难学生,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够一够能解答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一听感觉似乎能解答,于是信心十足,积极思考,调动一切感官,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解答了问题,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又发展到了“乐学”这个高度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平平常常的一堂课,竟在如此大的收获,真是妙哉!壮哉!(童仕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