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6853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写的不错值得深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颠倒了的中国教育现象广州市第七中学 陈吉君(注:此文写成于2004年,发表于2005年5月9日的k12上看不到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是错误的。同样,看不到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错误的。近年来,人们对我国教育不公的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其实,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教育不公之外,还有一个教育颠倒的问题也十分重要。1、中小学生与高校学生学业负担的颠倒在城市里,周一至周五每天头几班公交车上绝大多数乘客都是穿校服的中小学生。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生比他们的父母上班还要辛苦,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其余时间全用来听课、做作业。白天的时间不够,晚上还要写作业到深夜。一周五天不够用,还要把周末、周日、节假日也用上。昂贵的家

2、教也要请,节假日补课屡禁不止。结果,孩子们的视力下降,体重减轻。而高校学生则不用闻鸡起舞,也不用挑灯夜读,更不用节假日补课。文弱的高三学生只要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不到半年,体重就会增加。这是一种颠倒了的教育秩序。本来,中小学生还没有成人,身体、心理都需要成长,但繁重的学业作业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严重压抑着他们个性、兴趣、创造力的发展。而高校学生则不同,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虽然身体、心理还在成长,但毕竟生理、心理机制都比中小学生成熟,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应该是创造力开始“释放”的时候,应该比中小学生更加刻苦地在学海、科研里奋斗才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对高校学生的学业要求都没有

3、对中小学生那么重。现在,基础教育的科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难度越来越高。常见报刊上讲,说我国初二的学生到国外,数学水平已经相当于他们高三学生的水平了。中国学生只要有小学水平,到了外国的中学,数学都是免学的;只要有中学的水平,到了国外的大学,数学也是全免的。产生这种学业任务颠倒现象的原因有五。一是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激励竞争,不得不使孩子们辛苦。二是中学阶段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在,考重点中学比考大学还难。三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社会心态。于是,不得不要求孩子周末周日节假日补课。四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对不同学业阶段的科目设置、内容及难度要求以及学业管理的不同。五是社会对对中学教育评

4、价的偏差,升学率出了唯一的指标。这不得不被迫教师们加大对学生的作业负担。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外。二是要从科目设置与学科难度要求的制度上进行改革。应该减少基础教育的学科科目,降低学科的难度、删减一些陈旧的内容,不要什么科目都往基础教育“装”,该放到大学去的就放到大学去,该删的就删除,该降低难度的就降低难度。对高校应该真正建立起“宽进严出”的学业管理制度。三是改革高考和教育评价。科目减少了,内容减少了,难度降低了,按照“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才能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其发展身体、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四是改革国家的人才录用和经济待遇政策,真正

5、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和按工作实绩给报酬,这样就能淡化家长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态和社会的“唯分数论”、“唯文凭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把广大中小学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2、国家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颠倒我国教育的财政投入,不仅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未达到过4%的法律基本要求,而且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还要来个上下颠倒。张玉林先生在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 中介绍说“中央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在整个90年代,这一部分始终高达90%左右,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得到的比例始终未超过1%,而且这些有限的金额也主要是对

6、中央属中小学的投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教育投入如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投入也是如此。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同学告诉笔者说,一个省属院校一年的财政拨款,相当于一个地级市一年基础教育所有办学经费的总和。这是一种颠倒了的教育财政投入。因为,基础教育是政府的义务,基础教育对象的面广、量大,理应有更多的财政支持。而高等教育毕竟不是国家的法定义务,也不是全民教育,不应该由国家全包全揽。有学者计算过,正常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应该是初等教育50%,中等教育40%,高等教育10%。我国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颠倒了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其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中小学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中小学的乱收费,间接的后果是把高等教

7、育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肥了少数,苦了多数”。这样不合理的教育资金分配显示了中国官员的极端不负责,是对中国多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直接侵犯和对中国教育的扼杀。产生这种颠倒的教育财政投入的原因,除了历史的因素外,关键还是虚假的政绩观在起作用,因为政府经常需要通过大学生的比例,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水平之高的虚假繁荣。 要改变目前我国颠倒了的教育财政投入,根本的办法是制定教育财政投入法,用法律的形式来强制保证基础教育90%、高等教育10%的比例。高等教育不够的部分,可以由社会来补足。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不应该由国家全部负责,国家只须把有限的教育财政集中到诸如师范院校等少数关系提高国民

8、素质的高校即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全步市场化,从而把省下的钱用于基础教育。事实上,世界上许多顶尖级的大学,都是民间大学而不是政府投资的大学。3、国家对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投入的颠倒在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严重颠倒的“双重压迫”之下,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也是颠倒得惊人。曾有媒体报道说,城市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70倍。前段时间看到媒体报道说,东南沿海某省一个省政府的机关幼儿园,一年的省财政拨款就是1000万人民币,而在该省的东部、北部和西部,一个具有1000名学生规模的初级中学,一年全部的办学总经费才40万人民币。

9、因此,农村的基础教育一直受着“三重盘剥”,农家子女受教育的境地不仅十分不公,而且十分悲惨。本来,农村和城市的儿童都应该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因为,农民也交了公粮,也纳了税。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绝大多数好的校舍在城市而不在农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在农村而在城市。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来形容城乡教育的差别,一点也不为过。本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城市人口的比例高,农村儿童的数量比城市儿童的数量大,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的居住要分散,按照平等的原则,应该是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高于城市中小学的财政投入才是合理的,然而,我国却恰恰是颠倒过来的。产生城乡教育财政投入严重颠倒的根本原因,说穿了是政府官员们以权谋

10、私。因为制定教育政策和掌管国家财政分配的人都住在城市里,他们的子女或孙儿孙女都是在城市里上学。 要解决城乡教育财政投入严重颠倒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教育重要性、平等性的认识,二是要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保证城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4、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待遇的颠倒在沿海的大中城市里,中学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基本上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而在广大农村,包括沿海的农村,同级别的一个中学教师,月收入只在1500元人民币左右,与城市教师相比,相差3000多元人民币。在西部,同级别的小学教师,城市的平均月收入是2000元人民币左右,而农村却只有800元人民币左右。至于“房补”农村教师从没有听说过,公费医疗也是名

11、不副实,“教师校服”、“手提电脑”更是想都没有想过。本来,农村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起来要比城市学生难度大,农村的工作、生活条件也要比城市的条件艰苦,农村教师付出的劳动总量要比城市教师付出的劳动总量多。按照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该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比城市教师的待遇要高才合理。但是,合理的理论却被不合理的现实给“粉碎”了。 产生这种城乡教师待遇颠倒的现状,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二是现行的分配政策造成的。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并不难,一是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二是改变现行分配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5、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培养的颠倒新中国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教育曾走了两个极端,

12、一个是文革时期的以生产劳动取代文化学习的极端,一个是恢复高考后逐渐形成的轻体力重脑力、实际是纯粹脑力学习的极端。在今天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真正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几乎没有的。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报道说,某大学的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我们的“天之娇子”们居然不会使用灭火器。这不能怪我们的学生,只能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试想,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虽然对学生们进行过火灾的预防和救护知识的教育,但根本就没有要求我们的学生亲自动手使用灭火器,哪怕只亲手使用一下的要求都没有。至于中小学的劳动技术课,完全变成了劳动知识的讲授而不是学生的动手活动,城市的中小学,连校园的卫生都是承包给物业管理公司去做了的,学生的劳动就只有

13、教室和走廊的扫除了,而且一般是一人一周才轮到一次。城市里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做家务的劳动也几乎是没有的。在农村,中小学生也不象改革开放前那样,必须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平时一天全都在学校,只是星期六、星期天才可能帮助家长做点家务活,这已经是很难得的动手劳动了。至于学校里的学科实验,几乎都是老师在黑板上、讲台上的演示实验,能到实验室去的学生,也是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组,40分钟里,每一个学生能真正动手的机会是相当少的。至于实验考试,那也只是试卷纸上的“纸上实验”。试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哪年的高考题有过真正的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没有,根本就没有

14、过,全是只动脑而不动手的题目。 这种只培养动脑能力而忽视动手能力的教育,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眼高手低”,是真正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能讲不会做的书生。这种重脑力培养而轻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颠倒了人类的认知秩序,不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造成我国教育重脑力培养而轻动手能力培养悲局的原因,首先应该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从孔“圣人”开始,中国就有了明确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强调的要“死读书”、“读死书”的重脑力教育而轻体力动手教育。其次才是我国几千年来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科

15、举制度虽然能使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考试而挤身于上流社会,从而获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各种利益,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科举考试的内容是没有动手能力的,只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只有吟诗做对联和写政治论文。重脑力而无动手要求的科举考试,是造成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今天,我国的高考虽然范围不再只限于文科,但由于缺少了动手能力的考试,同样也在阻碍着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学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频频拿金牌,但发明创造获奖者却很少,诺贝尔科学技术奖却至今一个未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再有,就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唯文凭”的用人制度及其社会观念。评职称要文凭、应聘找工作要文凭,不

16、管你有没有真本事。 要改变我国重脑力教育而轻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现状,需要我们继续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也需要我们改变对人才的评价观念和用人制度,但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国高考的考试内容,把动手能力的考试成绩作为大学、研究生录取的一个硬指标。6、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理论教育的颠倒近两年,“技工荒”一词经常在媒体上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教育的失衡。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工学校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地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扩招后,报读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初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少。但另一面却是普通高中招生火暴。为什么初中学生不愿报考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国家对人才的评价和待遇政策偏重普通大学文凭而造成的。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8年(有的省份是5年)就可以评高级职称,而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25年后而且要有论文发表才有评高级职称的资格。在城市里,你就是具有真本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