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678580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令人感动的凡人小事单元目标要求:1、理解本组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2、学习并掌握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会自主地学习、记忆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生词。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4、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9. 烂漫的点地梅课题烂漫的点地梅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

2、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过程与方法1、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2、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3、 学生质疑,以疑导学。4、 细读课文,体会点地梅的美丽顽强,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5、 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

3、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教学方法读、思、悟、议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青藏铁路建设史及建设者事迹的有关资料;生字卡片等。学生:搜集有关点地梅及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通过反复朗读,用心去体会、感悟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 学 过 程复 备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媒体展示青藏高原的美景(可配青藏高原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同学交流讨论,写一写自己的看法2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高原,去认识生长在那里的一种奇特的植物,请齐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4、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3 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4 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抽生答,课件展示。)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体会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请同学们默读描写点地梅的段落,(313段)看看点地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你的阅读感受批写在旁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顽强 美丽)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它有着万千的生命力,开着美容蓝天白云的花朵。1精读感悟点地梅的顽强。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1)“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

5、抱着土地。”点地梅到底拥抱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个句子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请大家勾画出来。(扎、贴、拥抱)点地梅的根为什么要扎得很深,枝蔓为什么要贴着地皮,还要一团团地拥抱土地呢? 激情导读:是啊!因为青藏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因为点地梅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活下去,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2)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居然”是

6、什么意思?从“居然”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咱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惊讶和出乎意料的欣喜。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 “扎”“贴”“拥抱”“居然”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点地梅生命力的顽强。你们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点地梅的美丽?我们继续交流。(你们还体会到点地梅的哪些特点?)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以读代讲)。“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孩子们,这段话写得很美,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冰天雪野,点地梅居然能如此艳丽地开放,这种独特的美,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学生配乐齐读这一段

7、。)点地梅既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香气袭人,但它却把自己的美丽和芳香留在了遥远的青藏高原。再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四、作业布置说说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的共同之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二、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1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让我们惊叹,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筑路兵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5段,边读边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通过描写雪域高原“点地梅”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了对顽强战斗在青藏铁路筑路工地上的平凡而伟大的筑路兵的赞美。2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光荣牺牲我要亲眼目睹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

8、学生交流到这句,教师可相机介绍:要修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铁路,难度可想而知,已经有55个战士因修路而长眠在了青藏高原上。他们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却不能尽孝送终,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过啊!”学生交流到这句,教师:是啊,虽然母子连心,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作为父亲,一定希望第一个见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修路,他却未能守在临产的妻子身旁,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生说到这句,师:老师也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心急如焚)这个词语你们是如何理解的?丈夫为什么会心急如焚?(因妻子难产)难

9、产会有些什么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死亡,可能是妻子死亡,也可能是母子双亡。最亲最爱的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每一分,每一秒对他来说都是煎熬,而这种煎熬整整持续了一夜,你们能想象出这一夜他是怎么过的吗?(2)妻子难产,丈夫多么想陪在她的身旁,但他却远在青藏高原,这怎不令他心急如焚?一起来读读。此时此刻,年轻人教师引读。(3)既然他心急如焚,为什么不赶到妻子的身边呢?教师相机小结:一个“心急如焚”,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更让我们感到了高原筑路兵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4)(师指着课件最后的省略号)在青藏高原铁路工地上,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牺牲

10、了家庭、青春甚至生命的高原筑路兵以及家属的无私奉献,才筑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播放课件韩红唱的天路片段以及火车在铁路上奔驰的画面。)(5)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在天路上奔驰,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的是什么?请大家提起笔把它写在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下边。(6)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相机评价这样的战士,怎不令人亲近,怎不令人敬佩?(相机板书:平凡伟大可亲可敬)三、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1学生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学了课文,我们都深深地爱上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因此我们也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2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到底有什么

11、相同之处呢?抽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他们的共同之处顽强、平凡而伟大,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3 因为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具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作者借点地梅表达了他对高原筑路兵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四、回扣课题,升华情感1因为作者喜欢点地梅,所以他写下了这篇烂漫的点地梅(齐读课题)2课题中的“烂漫”都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学生讨论并体会。3让我们怀着对点地梅顽强生命力的敬佩,再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让我们怀着对高原筑路兵的无限敬意,再读烂漫的点地梅;就让点地梅不但盛开在青藏高原,也静静地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再深情地读烂漫的点地梅。五、布置作业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12、。板书设计烂漫的点地梅点地梅借物喻人高原筑路兵无私奉献顽强平凡、伟大美丽可亲可敬课后反思10“妙极了”与“糟透了”课题 “妙极了”与“糟透了”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深得部分。2. 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3.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过程与方法1、 从标题的引号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初读课文,抓标志性的词句划分段落。3、 过渡延伸,引出讨论话题“到底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对

13、待批评与赞扬。教学重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 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难点:体会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批评与赞扬。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读中悟情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文字、图片)。 2. 学生准备: (1) 用词典查不明白的生词。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思路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本课时,从“悟”字上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其自我感悟,悟情悟理。教 学 过 程复备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一个人的童年

14、往往对他将来的人生道路起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妙极了”和“糟透了”(出示课题,齐读),这会给他带来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会有引号?课题有什么特点?二、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3 说说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学生围绕课题自由汇报相互补充。)孩子自己也要进行思考和补充。三、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你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大意,知道了这篇文章写了两部分,你认为哪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呢?这一部分中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并板书。四、过渡延伸

15、“我”在很小的时候还不能正确对待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话题“到底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进行讨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 出示要求,自主交流: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把“我”的童年故事认认真真地读一遍。(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各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他们的评价吗?为什么?(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篇课文可以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早餐话费这两部分的标志性的词句来。2 交流汇报:(1)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自由汇报。指导朗读重点句。追问:我写的第一首诗真的是好到了极点了吗?难道是母亲不会欣赏吗?原因是什么?追问,我有什么反应?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