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67098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精校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 文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至第6页,第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选择题(第卷16题,第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卷714题,第卷

2、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

3、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的时候,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比如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庄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

4、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和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

5、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用一句理论的话讲就是要“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对经典的看法很简单,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

6、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式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

7、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

8、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

9、言文,完成47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士禛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圣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

10、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11、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二。(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注】内典:佛经。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C不接当事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12、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译文:(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

13、不肯相下。译文:(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译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缺:指月圆。列宿:众星。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 。 ,

14、 。, ,使人听此调朱颜!(李白蜀道难)乙: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相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