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665777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龙泉乡中学 吕亚锋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种基本化学类型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铁等几种

2、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2.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

3、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 理解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掌握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氧气制取的探究,培养敢于动手、团结 协作的精神。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验证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具学具:仪器及药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单

4、孔橡胶塞、集气瓶2个、玻璃片、药匙、木条、棉花、坩埚钳、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实验用品:火柴、纸槽、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课件展示】:课题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课件展示】:看图2-17后讨论: 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生写出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并回答问题。实验装置的选择。再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1、制取氧气查【课件展示】仪器连接及检查装置气密性方

5、法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 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写。 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 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掌握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课件展示】装高锰酸钾药品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并加以指正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提问为什么

6、要在管口放团棉花? 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用药匙和纸槽装5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 在试管口放团棉花 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巩固如何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定【课件展示】固定仪器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巡视学生实验情况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斜固定好装置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并指正错误 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小结,并写好结论。 将一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导管先不放在集气瓶内(为什么)掌握固定仪器的方法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

7、能力和评价能力点【课件展示】提问试管的加热方法?点燃酒精灯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再次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回答先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点燃酒精灯,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观察棉花情况。观察到现象有高锰酸钾粉末喷向棉花。小结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掌握加热试管方法收 【课件展示】 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有气泡产生即可收集,为什么?(提示试管中除了高锰酸钾外,还有其他物质如空气)。要求学生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氧气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还有水,提出该同学是否收

8、集满氧气的问题。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显红色,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问: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桌面上,说明了氧气有什么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提问能够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思考回答小结:不能马上收集,因为刚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将导管放入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小结并作好笔记:1、 排水法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已满2、 排气法收集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讨论得出是试管口没有放团棉花、或没放好棉花,再得出高锰酸钾易溶与水,溶于水变红色的物理性质。归纳高

9、锰酸钾的物理性质:红褐色的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思 学生思考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离【课件展示】将导管移出水面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将导管移出水面熄【课件展示】熄灭酒精灯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为什么?【课件展示】熄灭酒精灯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小结并记好笔记。放好药品仪器,清洗有关仪器和实验桌面,【课件展示】实验步骤歌诀 一要检查气密性 二装药品试管中 三把仪器固定好 四再点燃酒精灯 五用排水集气法 收集氧气做备用 六把导管撤离水 最后熄灭酒精灯【课件展示】总结制取氧气操作步骤:查、装、定、点、

10、收、离、熄便于记忆写出偕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读“歌诀”读“查、装、定、点、收、离、熄”。掌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2、 氧气的性质【课件展示】图2-18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 提醒思考:为什么坩埚钳夹着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倒入石灰水振荡后有什么现象发生?【课件展示】图2-1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 提醒思考:瓶中预先留水的目的是什么?做实验,细心观察缓慢插入是为了与氧气很好的接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防止集气瓶底炸裂注意:实验完毕,整理桌面【课件展示】随堂测试布置作业1、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有以下实验步骤: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固定

11、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检查装置气密性;熄灭酒精灯;将导管移出水面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B. C. D.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试管外壁潮湿;试管口没有稍为向下倾斜;忘了加催化剂;加热时试管与灯心接触;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高锰酸钾混有可燃物,其中正确的是( ) A、全部 B、除以外 C、除外 D、3、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发现水槽液体变红色,请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A、 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B、 、试管口忘了放团棉花;C、 导管太粗;D、

12、装置的气密性不好4、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有何原因?检查对实验顺序的掌握情况考查实验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考查实验注意事项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查茶2、装庄 3 、定定4 、点点5 、收收6、离利7、熄息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13、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