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培育学.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659741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林培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林培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林培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林培育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林培育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林培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林培育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林培育学专业:林学班级:08级林学1班姓名:Devil May Cry1.经济林:以生产除木材以外其他林副产品为栽培目的的人工林,主要生产果品、木本油料、工业原料、药材以及其他林副土特产。 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2.经济林木的分类依据:按照栽培与利用特性简单的分为种实类经济树种和特用经济树种两大类;生产和科研中,通常根据经济树种的原料类别和利用特性对经济树木进行分类。3.决定经济树木的分布因素:首先,气候因素,它决定了经济树木大的地带性分布区域,同时对小的局部区域的分布也产生影响。其次,经济树木自身的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繁殖传播能力对其分布也产

2、生巨大影响。第三,古地质地理和气候的变迁也影响着经济树木的分布。第四,人的干预作用对经济树木的分布也产生较大影响。4.依据大的气候特征的差异性和经济林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性,同时照顾大的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林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康滇地区、青藏地区依据各经济树种的分布特征、栽培历史、栽培规模和栽培技术,在照顾到行政区域的完整和连贯性的基础上,对每一树种的栽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中心产区:该经济树种分布最为集中、栽培历史悠久、生长和结实最好、栽培规模最大的区域;边缘产区:中心产区以外,自然分布的边缘区域。引种栽培区:自然分布区以外,

3、经引种进行栽培的区域。5.生长:又称营养生长,是指经济树木个体重量和体积的变化,即量的变化。发育:又称生殖生长,是指经济树木生活史中,组织和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即性的成熟。6. 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和树体各个器官之间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经济树木个体各个器官之间,其生长发育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在同一枝梢上,不同部位的芽子萌发和抽枝也存在着相关性。7.生命周期:生命周期 特点特征 栽培措施营养生长期(幼年期):苗木定植以后,到植株第一次开花结实或开始收获为止。以营养生长为中心,离心营养生长

4、旺盛,地上和地下占据的生长空间迅速扩大。保成活,促生长,形成良好的骨架结构是此期的主要追求目标。首先,提高新建经济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其次,加强肥水管理。第三,对幼树进行定干和整形。结果始期(始收期):开始结实到大量结实以前所持续的一段时期。前期,营养生长仍然是树体生长发育的中心,树冠继续迅速扩张,分枝量增加。分枝角度逐渐开张,骨干枝的离心生长趋于缓和。后期,树体营养生长逐渐缓和,生长发育中心开始向生殖生长转化,并逐渐过渡到生殖生长,开花结实量逐渐增多,经济林产品进入收获期。一是加强土肥水管理和整形修剪;第二,合理浇水施肥,控制树体旺长:加大枝条开张角度,采取各种辅助措施,促进开花结果。盛果期

5、(盛收期):经济树木大量开花结实或收获高峰期。生长发育的中心已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无论是地下根系和地上树冠,其扩大生长均已达到最大程度,骨干枝的离心生长停止,结果枝大量增加,产量达到高峰。形成“大小年”。努力实现经济林的高产、稳产、优质,延长经济寿命。首先,加强林分的土肥水管理;其次,合理修枝调整营养生长和开花结果的关系;第三,加强对果实病虫害的防治,注意对主干和叶片的病虫害防治。结果衰退期(收获减退期)个体生长势明显减弱,开花结实能力逐渐下降,骨干枝完全停止延长生长,并开始向心枯死,侧芽的萌发和成枝能力降低,新梢数量减小,内膛徒长枝相继萌发。首先,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树势;其次,采取不同

6、强度的回缩修剪:第三,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衰老更新期主枝向心枯死,新梢数量少且生长细弱,侧枝大量枯死,地下根系大量死亡,分生新根能力衰退。树体的抗逆能力显著下降,病虫害大量发生,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适宜无性更新的树种,可进行截干更新;若原有品种陈旧,可采用高接换头的办法更新优良品种。对没有无性更新希望的树种,应及时进行有性更新。8. 花芽分化学说:(1)花芽分化的临界节数学说:当芽内叶原基分化达到一定节数后,即开是花芽分化。(2) 碳氮比学说和蛋白质学说:当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比含氮化合物在数量上占优势时,植物才开始开花。营养生长的强度和花芽的形成取决于碳水化合物与氮的数量比。 蛋白质在花

7、芽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当蛋白质占全氮的70%以上时,促进花芽的形成;含量为60%以下是则完全不能形成花芽。(3) 细胞液浓度学说(4) 无机营养与花芽分化(5) 花芽分化的激素平衡学说9. 年生长发育周期:根系生长期、萌芽展叶期、新梢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开花坐果期、果实生长发育、落叶休眠期10花芽分化的类型:夏秋分化缓慢建成型、冬夏分化快速建成型、夏秋分化间断建成型、生长期多次分化多次建成型。雌雄异熟:一些树种虽雌雄同株,由于雌雄花期不一致,自花授粉坐果率较低。生产中,在营建经济林时配置一定比例的授粉树或授粉品种,保证正常的授粉需要。、花粉亲和性:品种内或品种间的花粉落到柱头上后能正常萌发、伸长

8、生长、进入胚珠完成受精的能力,是经济树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性。花粉直感:不同品种授粉受精后,产生的果实或种子在某些数量性状上与授粉品种存在着一定联系。种子直感或果实直感。11落花落果原因及分析:前期落蕾主要是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花芽发育进程受抑所致:落花是因为营养缺乏和没有授粉受精引起;坐果早期的幼果脱落实际也属于落花,是因为受精不良或没有受精导致幼果发育中止引起。落果波相受树种和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栽培技术条件的影响。从树体本身的原因看,生理落果主要与胚发育中止、贮藏营养不足及同化养分竞争有关。环境条件与落果也存在密切关系。12适地适树:使栽植的经济树种的生

9、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互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的生产潜力,达到经济树种在该立地条件和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较高产量和收入水平。“地”指的是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环境因子;另一个是社会经济状况。“树”指的是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衡量经济林适地适树的标准有两种,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是指营造的经济林要实现成活、成林、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营目标。定量标准有两个指,产量指标和效益指标。产量指标即以一定的产量水平衡量某一经济树种在不同造林地上适地适树的程度。经济效益指标一般用单位面积林地的纯收入表示,用于评价相同立地条件下

10、不同经济树种适地适树的程度。途径:(一)选择途径:为既定的造林地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为既定的造林树种选择适宜的造林地。(二) 改造途径: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适应既定造林树种的要求;或对造林树种进行驯化提高其抗性和适应性,以适应既定造林地的立地条件。13整地的季节:(1)从整地施工的难易程度和改善立地条件的效果看,雨季整地由于土壤水分状况好,施工容易,且整地后由于土壤水分条件、通气条件和热量状况较好,埋入土中的有机物能迅速分解,土壤状况和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整地后当年积累或来年春季造林,能取得较好造林效果。雨季整地一般适应于山区的荒山荒坡。(2) 从劳动力的安排和造林地的利用状况来看,晚秋到早

11、春是农闲季节,此期也是农业用地的休闲时期,便于组织劳动力对造林地进行整地。此期正值华北地区降水稀少的季节,整地往往导致土壤水分状况恶化、影响造林效果。此期整地,要尽量做到即使回填灌水,并缩短从整地到定植的时间。在秋冬雨雪稀少的地方,可以安排春季整地后及时栽植。14经济林良种:产量高、品质优良、遗传性状稳定、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经过主管部门批准认可的优良品种。15经济林的栽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苗木的株数。作用:(1)密度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2) 密度对产量的影响。(3) 密度对林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群体产量随树龄的变化:密度大的林分,产量上升快,最高产量来得早,但产量高峰维

12、持时间短,高峰年过后群体产量急剧下降。密度较小的林分,则群体产量上升较为缓慢,产量高峰期,相对推迟,但产量高峰年限维持时间较长,且产量高峰过后群体产量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密度小的林分,群体产量上升缓慢,产量高峰期来的晚,但高峰期来到之后群体能长期维持高产状态,林分生长稳定,连年丰产稳产。16经济林栽培密度确定的原则:(一)根据树种、品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确定栽植密度(二)根据经营目的确定栽植密度(三)根据经营技术条件确定栽植密度(四)根据立地条件确定栽植密度(五)根据砧木类型确定栽植密度(六)根据土地资源及苗木来源确定栽植密度17计划密植:在造林初期,常常按照一定比例加大初植密度,以提高幼林稳

13、定性,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减轻水土流失。在经营过程中,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和树梢交接率的提高,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逐渐调整群体密度,减少单位面积的株数,使群体自始至终处于结构良好的状态。这种确定经济林密度的方法就是计划密植。18提高经济林的栽植成活率:(一)苗木的质量要求:形态指标:一是苗高、地径和高径比;二是根系的数量、长度及完整程度;三是顶芽及侧芽的饱满及完好程度;四是苗木遭受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情况。(二) 苗木处理:首先要保证起苗前灌一次透水;第二起苗时要求多带根系;第三根据需要合理修剪根系和枝梢。(三) 栽植:六步造林法:打点挖穴、回填、植苗、覆土、透水封穴、回剪定干(四) 栽后管理:首

14、先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促进苗木成活,浇水保墒和减少苗干蒸腾失水。其次要求对苗木定干。第三造林当年秋季对苗木成活率和成活情况进行调查。第四加强对幼树的肥水管理和松土除草。19经济林的抚育管理:林地管理、树体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经济林间作:经济树种和农作物在某一时期按照一定配置要求形成的立体复合群体结构。20林地覆盖的原理和作用:林地覆盖原理作用地膜覆盖树盘覆盖农用地膜,可以大大减少地面蒸发和水分消耗,膜下土壤湿润,全年相对稳定;冬季表层土温不过低,甚至不结冰,根系可以安全过冬;早春土温上升快,新根发生早,有利于水分养分的的吸收供给地上部萌芽、展叶、抽梢、开花的需要;夏季膜下水汽凝聚,形成类似反光膜,

15、反射强光,土温也不过高,根系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温度状况的改善,使透气性能良好;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强盛,加速有机质分解。有效态养分增加,即腹膜后为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创造了同步的适宜条件,避免了灌水造成的水气矛盾和早春灌水降低土温等副作用,此外,腹膜后还可以节省中耕除草用工;可以避免长期依靠灌水耕锄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树盘覆草树盘覆草后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散失,保水防旱;冬季减少热散失,可增加土温;夏季由于遮阴可以降低土温;由于灌水减少而改善了土壤透气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有效养分增加;草下无光,杂草不再生长;覆草腐烂后表土有机质大大增加,土壤结构显著改善,这一点比覆盖地膜只能加速养分分解更为优越。盐碱林地覆草后可以防止返盐。不少地方树盘覆草后壮树增产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土壤瘠薄干旱而草源丰富的地方,以草代膜,树盘覆草,更为有利。注意事项地膜覆盖和树盘覆草,只有在深翻熟化改良土壤的前提下,才有最大的效益。在未经深翻熟化的林地里,应在地膜覆盖或覆草的同时,逐年扩穴改良土壤,促使根系向上向下同时扩大。21施肥原则:1.根据经济树木生长发育进程施肥;2.根据不同树种、品种、树龄、树势特性施肥;3.根据环境条件施肥。22. 灌水量(吨)=灌水面积x土壤浸湿深度x土壤容量x(田间持水量-灌溉前土壤湿度)23. 水涝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