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65608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对吆喝的怀念之情 3、关注日益减少的民俗文化,渗透抢救民俗文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隐含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古朴的百年老字号,这就是沧桑而古老的北京。今天,让我们随萧乾老先生去听听吆喝声。2、释题:什么是吆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吆喝声,并说说这些吆喝声都涵盖哪些行当。预设:卖吃的、卖玩的、卖用的、算命的、乞丐(适当引导学生从文中举例)1、 追问:这么多吆喝声中,哪种吆喝声最多?为什么?预设:吃的,因为民以食为天。2、 没错,北京城过去有600多种小吃,现在也有100多

2、种。3、 这么多吆喝声在文中却显得有条不紊,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去写的吗?预设:时间4、 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是按时间顺序去写的?预设:课文第四段大屏幕出示: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齐读)5、 哪些词语点明是时间顺序?预设:一年四季、从早到晚6、 追问: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信息?预设:小贩们很艰辛、吆喝声的多、普遍。7、 过去是这样普遍,那么现在呢?文中哪句话点明?大屏幕出示:现在的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9追问: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很少?预设:到还剩8、 前后我们进行比较,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预设:惋惜、怀念10、那我们就一起读一读

3、吧,读出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引导读好“到还剩”这个词语)资料补白:萧乾语:“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小结:原来作者对即将消失的吆喝声心存怀念。(板书怀念)三、研读课文:你认为作者究竟为什么会怀念过去的吆喝声?(跳读课文并思考)预设(一):童年的记忆(板书)追问: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与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事?A: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1、烤白薯只要一个制钱,便宜能买的起。2、冬天很冷,烤白薯既能暖手又能吃。3、烤白薯味道又香又甜,很诱人。小结:没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烤白薯,在

4、寒冷的冬天里,也算是一种慰藉。B: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大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追问:这是不好的记忆,作者为什么还要那么详细地去描述它?预设:小时候恐惧,是因为小孩胆小,长大后回忆起来便带有了诗意的浪漫。C:我对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追问:我的想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预设:想法天真,富有童真童趣。预设(二):人生百态(板书)追问:你觉得哪些吆喝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果子。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觉得这个小贩在欺骗顾客吗?预设:不会,这是人之常

5、情,这个小贩很幽默、很聪明。B:“喝了蜜的大柿子”追问:妙在哪里?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柿子大口大口低喝下蜂蜜,肯定很甜,特别有情趣。C:“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追问:这个乞丐怎么样?预设:把词编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原来乞讨也需要本领。预设(三):淳朴的民俗(板书)你们想听一听当时的叫卖声吗?(播放两个吆喝原音)追问:有何感觉?预设:声音拉得特别长,像唱京剧一样。小结:没错,其实在作者眼里,它便是一种艺术,称它为声乐。其实,这一声声吆喝,也是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教师简介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

6、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梳理板书并小结:原来吆喝声中承载着作者童年的记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情趣的人生百态,还有那淳朴的民俗,难怪作者会怀念。四、课外延伸1、过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吆喝这种口头广告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影视广告,或许,在往后,北京人的子孙们再也听不到或者不知道这种原生态的叫卖声,那也是一种遗憾。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资料补白:中国著名民俗例举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由

7、于民俗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 小结:所幸的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了,全世界的有关部门都在努力补救,我过也正在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2、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课外延伸:3、中国著名民俗例举: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教师小结:由于民俗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 五、作业: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回去向家里的老人请教,整理并收集家乡过去有什么特有的民俗。附板书:童年的记忆吆喝 人生百态淳朴的民俗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