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652479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初以来,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在县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的支持配合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城乡集镇建设需要、农民就业需要和县内外企业用工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为重点,以“强化培训提质、加强内转外输”为手段,以促农增收为目的,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并取得良好成效。现将2016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较好 2016年1月

2、以来,围绕县委政府下达的“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实现务工总收入13亿元以上,务工纯收入亿元以上”和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下达的“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以上,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有序输出万人以上;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亿元以上,务工纯收入亿元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工作。 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市场开发、劳务招聘、转移输出、维权保护等工作,截止12月末,全县累计转移务工人员万人,与上年同比增长%,完成目标任务13万人的101%,其中有序转移万人,完成目标任务万人的103%;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与上年同比增长%,完成目标任务2万人的119%;实现务工工资性总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完成目标

3、任务亿元的%;实现务工工资性纯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完成目标任务亿元的100%。同时,认真做好“两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引入企业6家到县内发展,可带动就业近2000人;及时更新农村人力资源台帐,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培训基地、劳务基地、创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务工人员和留守群体的服务工作。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突出领导抓落实。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县人力办把2016年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研究制定并印发了鲁甸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关于2016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量化考核的

4、通知(鲁农人开办字20164号)和鲁甸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关于抓好2016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鲁农人开办字20168号),同时与各乡镇工作站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层层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抓好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筛选认定县内外培训能力较强的培训机构承担项目培训转移任务;四是认真谋划,扎实工作,做好县委政府安排的其它工作,在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除建立民情台帐等相关必备资料,还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务工人员联系卡,实行跟踪服务,促进就业稳定。 (二)突出多级联动抓推进。一是积极与农业、林业、劳动保障、工会、妇联、团委等县直相关部门加强联系,着力抓好工作有序推进;

5、二是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工作网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培训、转移、维权服务等工作力度;三是建立完善信息员制度,加强务工联络站点建设。做到一村一名信息员,并在鲁甸籍回民务工人员集中地协商开办清真食堂21家,设立驻厂服务联络点24个,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三)突出宣传抓招聘。通过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共同努力,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劳务现场招聘会,组织劳务宣传队深入各村组、深入农户开展劳务宣传活动。到12月末,在全县各乡镇开展现场招聘会1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发放务工宣传单、招工简章7万份,发送务工短信3万余条,累计接受务工咨询近2万人次。其中,仅在桃源乡、茨院乡、梭山乡就

6、举办了有20余家用工企业参与的中小型劳务现场招聘会3场次。如:5月22日在梭山乡集镇广场举办“2016年鲁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梭山乡劳务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接受劳务咨询800余人次,促成120人与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愿。9月份在桃源乡举办大型劳务现场招聘会,有近30家用工企业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万个,现场有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应聘,促成6000余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愿,现已基本转移。112月,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劳务招聘活动,实现有组织转移就业10377人。 (四)突出项目抓培训。一是加强跨年度实施的2016年度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管理和实施。该项目于2

7、016年5月至2016年4月实施完成,共培训3400人,其中,务工引导性培训700人,转移700人;技能培训2700人,获证2678人,获证率%;转移2661人,转移率%,达到了培训获证率90%和转移率85%以上的项目要求;二是抓好2016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该项目于2016年4月中旬开始实施,结合“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在龙头山、龙树、新街、水磨等乡镇开展了砌筑、电焊、瓦工、家电维修、挖掘机驾驶员、商品营业员等工种培训2970人;三是完成2016年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该项目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共开展务工引导性培训和砌筑工、水电工、亚麻、花椒种植技术人员等工种2500

8、人培训;四是开展2016年“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已开展油菜种植技术和农村经纪人培训731人;五是完成市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共开展培训401人。 (五)突出管理抓项目。一方面抓好在建项目的监督指导,另一方面抓好完成项目的检查验收。在项目实施和管理中,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要求,积极开展项目公示、基地认定、责任落实、监督指导等各项工作,做到严格把关、严格检查、保证质量。 (六)突出培训抓“农转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办作为“农转城”工作领导组成员之一,自农转城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积极配合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做好调查摸底、宣传动员、信息

9、收集、整理和报送等工作,并立足本职、迅速行动,把“农转城”适龄人员优先纳入培训对象,在开展务工技能知识培训的同时,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培训、惠民政策宣传,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到目前,经培训人员中已有598人由农业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截止12月末,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已有41500人自愿申请转户,对38100人的转户申请进行了登记造册,完成转户37545人,占市委、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万人的%。 三、克难攻坚,加快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为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我办认真做好县内外劳务市场的调查研究,积极与用工方开展劳务对接。一是围绕城乡小集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和农业优势产

10、业开发等,充分挖掘就业潜力,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如:6月中旬,市人力办下达我县向入驻昭通玩具加工基地企业输送40名务工人员的任务,通过积极宣传发动,我办于6月26日组织了45人输送到玩具基地的昭通市天公工贸有限公司就业;二是通过考察和劳务洽谈,积极与县外、省外用工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与信誉好、待遇优、工资高的用工企业签订劳务订单,仅1011月就集中组织360余人转移到广东万利玩具厂、雷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业。到12月末,实现农村劳动力县内就近转移万人,县外省内转移万人,省外累计转移万人。转移就业人员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特别是省外转移就业的人均月工资在2500元以上。通过

1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存在困难 主要困难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维权服务等工作需要,恳请县政府帮助增加10万元工作经费预算。 五、2016年工作初步计划 (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以增加农民务工工资性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为手段,以培训农村劳动力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壮大劳务产业,提高劳务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2、。 (二)目标任务。根据我县农村人力资源情况,在2016年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的目标任务初步确定为:力争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累计转移务工人员稳定在13万人,努力实现务工工资性总收入和纯收入分别增长15,务工工资性总收入达到17亿元以上,务工工资性纯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三)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开发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向县内外第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转移;强化培训和服务质量,提高就业能力,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积极开展“一输两引”工作,创建“三个基地”,持续推动农村家务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工作措施。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

13、强化上下联动,左右配合,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坚持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坚持督查到培训基地,考核到乡镇,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认真组织筛选能力强、业务精的培训机构,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组织实施好中央“阳光工程”、扶贫“雨露计划”、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及市级培训等项目;强化培训机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转移培训模式,走培训输出就业维权服务的路子,根据我县工业发展对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订单式的培训,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培训项目要求,积极开展农业职业型农民技术培训。 (3)加强就业

14、基地建设。认真考察劳务市场,加强与现有劳务合作伙伴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与省内外及市县内大型名优企业建立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工资高、待遇好的就业岗位。 (4)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有基础、有技术、有能力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强回引人员创业能力培训,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创建良好创业环境,鼓励其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及城乡服务业等,以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畅通务工信息和输出就业渠道,根据农民就业需要,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务现场招聘会,年内分片区举办大型劳务现场招聘会3场次,举办中小型劳务现场招聘会5场次。 (6)努力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转城”工作,加强对转户群体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城镇生活经营能力,让“农转城”劳动力有技术、有岗位、有事做,能稳定、能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 (7)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县直有部门、培训机构、劳务输入地主管部门及用工企业的联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培训机构提供转移培训帮助和指导,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跟踪管理服务,为用工企业输送合格工人,努力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