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64644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大足刘圣萍平均数的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烹调数学课堂的三种味道“平均数” 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的“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统计后实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这个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可见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单纯实行求平均数的技能训练,理解平

2、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3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协助他们理解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使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水平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3、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动学生和谐发展。4.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课标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理解。 二、说教法 “平均数”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其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尤其是要让学生准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数”的不同概念的区别以及“平均数”的区间范围等等。对于中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需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

4、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数学教学即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说,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根据这个理念,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理解规律,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用来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中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解,在情境中得,充分体验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探究活动有兴趣,有一定的判断和推理水平,但准确判断和表达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导学中,我注意引导生经历观察、估计、对比、推理

5、、交流等数学活动,并适时点拨,以完成本课时的预期目标。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我借助孩子水果的生活情境引入 “小林分得8个,小静分得4个” 让学生讨论:“这样公平吗?如何分才公平呢?”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演示移梨子的过程,自然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这个环节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自然

6、贴切,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是由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后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从而揭示出平均数的概念。(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创设学习情境:我借助多媒体创设四个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景“ 4个小伙伴收集的矿泉水情况统计情况: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问哪些关于平均数的数学问题呢?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2.引起认知冲突: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因为有前面分梨子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容易用到“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像这样用

7、 “移多补少”对很多的数时,是不是太麻烦了呢?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孩子寻求计算平均数的更简便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个环节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让学生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2归纳基本方法:组织学生再次讨论“还有别的方法吗?请小组合作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当学生汇报出(14+12+11+15)4时,追问(14+12+11+15)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呢?从而归纳得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总数量份数=平均数”3动态演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怎样让孩子理解平均数1

8、3是一个虚拟数,它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再次通过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这里的13个是表示每人实际收集的个数吗?而实际每人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在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时,还原统计图的过程中理解它的“虚拟”,而且媒体设计“实际最多”、“实际最少”用直实线,平均数用直虚线,让学生直观辨别虚拟数和真实数。引导学生发现13个矿泉水瓶不是实际每人收集的个数,而只是这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的平均数。这个环节的处理,好处通过动态的课件演示也为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提供感性的支撑,也能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意义,让学生初次感受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即“总数份数=每份数”和“移多补少

9、”的方法,而且能让教师更能确切地了解学情,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的起点,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四)巩固练习、理解平均数的特征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关于平均数的特征,怎样让三年级学生感性地理解它的含义和特征呢?我在设计了下面一组练习题目,通过不同题目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征,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巩固练习1年龄问题。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值,它肯定是在整列数据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联系学生熟悉的年龄,课件出示4个孩子的年龄:7岁、10岁、14岁、13岁。然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这4个同学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岁?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根据学生可能出

10、现的回答相机点拨。为什么不估成呢15岁呢?为什么不估成5岁呢?你认为它们的平均年龄与每个人的年龄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发现4人的平均年龄是:(7+10+14+13)4=11(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的。2.巩固练习2体重问题。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也可能就是数据组中的某一个数。根据学生的体重资源分别选择5个同学的体重:40kg、35kg、48kg、32kg、45kg,然后让学生算一算这5个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个平均体重和这5个同学的体重有什么关系?从而归纳得出:平均数还可能是这一组数中的某一个数。就这样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

11、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收集信息,进行合作处理信息,让他们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到“平均数不是实际数,而是一个中间数。它是介于一组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的数。它也可能是这一组数中的某一个数”的真正内涵(五)生活实践、体验平均数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然后我创设了以下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1东东身高130cm,他要过一条平

12、均水深110cm的小河,但是他不会游泳,请问他会遇到危险吗?说说问什么?(这真是一个危险的平均数)2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2岁。一位71岁的老爷爷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心的平均数)3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于2009年3月20日到我处面试。(公司人事部 2009年3月18日)小海被招聘入公司,第一个月只拿了500元,他觉得上当受骗了,要去法院告广告公司,你觉得他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这真是一个骗人的平均数)这三组题目都是以样本的平均数

13、代表总量的平均数。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从这些危险的平均数、令人担心的平均数、骗人的平均数中,深化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也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训练中渗透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既体现数学思辨的乐趣,也体现出数学课堂的生活味和人文味。(六)学习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五、说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 总数量份数=平均数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8+4)2 (14+12+11+15)4 (30+35+28+32+25)=122 =524 =1505= 6(个) =13(个) =30(kg)综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我认为基本能体现材料选择上的有效性, 能凸显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能体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味,数学味和人文味,通过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