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结.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640765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肤性病学总结第一章 总论一、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1 面积:成人约1.5m2 ,新生儿约0.21m2 2 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 3 厚度:约0.54mm(除皮下组织),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差异;最薄约0.5mm ;最厚达34mm ; 表皮厚度平均0.1mm二、 表皮:组织学上属复层扁平上皮1. 表皮主要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外胚层分化;黑素细胞外胚层的神经嵴; 朗格汉斯细胞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 梅克尔细胞2.试述表皮各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特征。 基底层细胞:位于表皮最下层,是一列圆柱状细胞,长轴垂直,排列整齐,似栅栏状,胞浆嗜碱性,核卵圆形,含不等量黑色素。 棘层细胞: 多角形

2、,48层,有棘突(桥粒)相互连接,细胞间隙内组织液流通,愈近表皮层愈扁平。 颗粒层细胞:24层,扁平或梭形,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细胞:扁平无核,仅23层,细胞界限不明显,HE染色切片内为无色透明。仅见于掌跖等部位的较厚表皮中 角质层细胞: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在掌跖部位可厚达4050层;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角质 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故易于脱落。3.基底层的代谢特点: 基底层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4.黑素合成部位:电镜下可见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

3、性黑素小体,为.黑素合成部位。 5. 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分离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3)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6. 基底膜带的概念和组成是什么?基底膜带(也称基底膜)是连接表皮与真皮的结缔组织,位于表皮与真皮交接处。在电镜下,基底膜可分为四层:胞膜层:即基底细胞真皮侧的细胞膜,厚约8nm,有半桥粒结构。透明层:位于基底细胞膜与致密板之间,厚约3540nm的电子透明带,其中可见与半桥粒附着平行的厚约79nm

4、的 基底细胞致密板。致密层:为厚约3545nm的电子致密带,是真正的基底膜。致密下层三、 真皮1. 真皮组成:(由浅入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胶原纤维(大多为型纤维);(2)网状纤维(型胶原);(3)弹力纤维(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4)基质(蛋白多糖);(5)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嗜色素细胞等)四、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五、 皮肤附属器1.皮肤附属器是由表皮衍生而来,包括毛发和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及甲。 毛发与毛囊:毛发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位于皮肤以外的部

5、分称毛干,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称为毛根,毛根末端膨大部分称为毛球,毛球下端的凹入部分称为毛乳头,包含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为毛球提供营养。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组织学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由漏斗部和峡部组成,下段由茎部和球部组成。 皮脂腺:属泡状腺体,由腺泡和短的导管组成。一般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及胸背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小汗腺:属单曲管状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开口于汗孔。除唇红、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以足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 顶泌汗腺:属大管状腺体,由分

6、泌部和导管组成。通常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的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等。顶泌汗腺的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 甲: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甲各部分的上皮下面的真皮中富有血管,乳头层中尤其丰富。甲床没有汗腺和皮脂腺2.毛发:80毛发处于生长期 正常人每日脱落约70100根头发,同时有等量头发再生 头发生长速度:0.270.4mm /天六、 皮肤的功能(1)屏障功能:物理损伤的防护;化学性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2)吸收功能 (3)感觉功能 (4)分泌和排泄功能 (5)体温调节功能 (6)代谢功能 (7)免疫

7、功能七、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 原发损害与继发损害 (1)原发性损害:是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早期损害,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最大。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直径小于1cm,无隆起或凹陷,看得见而摸不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偶有少量细小鳞屑丘疹,局限性隆起的实质性损害,直径小于1cm,主要位于表皮和真皮层,有表皮或真皮细胞增殖,代谢产物聚集或炎症细胞浸润所致,丘疹表面光滑或粗糙,呈圆形卵圆形,顶部尖形平坦钝圆乳头状,颜色有白色黑色黄色等。斑块:隆起的扁平损害,直径大于1cm,表面光滑或粗糙,中央可有凹陷,常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见于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风团,真皮浅层水肿所

8、致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性损害,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呈淡红色或白色,周围有红晕,边界清楚但不稳定。常突然发生,伴有瘙痒,多在数小时内消退,之后不留痕迹,见于荨麻疹等水疱和大疱:含有液体的局限性隆起损害,可直接发生或由丘疹发展而来,直径0.5为水疱,大于0.5为大疱。水疱呈圆形或尖形,大疱为圆形或卵圆形,疱液清亮(血清)浑浊(白细胞)或血性(红细胞),后者为血疱。表皮内水疱多为松弛性,壁薄易破,如天疱疮,表皮下水疱多为张力性水疱,壁厚不易破,如类天疱疮脓疱,为含有脓液的局限性隆起损害,周围常有红晕,多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为无菌性脓疱,脓疱常为毛囊性,即白细胞在扩张的毛囊漏斗中聚集,一般称为毛囊炎;

9、非毛囊性脓疱位于角质层下或棘层内,如脓疱型银屑病等结节:可触及或隆起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常累及真皮或皮下组织,可由表皮细胞增殖/真皮和皮下组织炎症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或代谢产物沉积所致,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大于2的结节为肿块或肿瘤。分为表皮结节,表皮-真皮结节,真皮-皮下结节,真皮,皮下囊肿,为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液体,细胞及其产物)的囊状损害,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弹性,可隆起于皮面。 (2)继发性损害:由原发性损害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鳞屑:指角质层呈片状聚集或脱落,其大小厚薄形状和色泽不一浸渍,指皮肤角质层吸收过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摩擦

10、后表皮易脱落,见于浸渍糜烂型足藓。糜烂,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后显露的红色湿润面,表面常有渗出或结痂,多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剥脱所致,愈后不留瘢痕;溃疡,深达真皮或更深部位的皮肤黏膜缺损,多由感染,外伤或恶性肿瘤所致,大小形态不一,深浅,愈后常留瘢痕。裂隙,指累及表皮或真皮的线状裂口,多因皮肤干燥或慢性炎症引起皮肤弹性减弱,加之外力牵拉所致。好发于掌跖,口角等,走向与皮纹一致,伴有疼痛出血。抓痕,指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的点状或线状缺损,常由搔抓或摩擦所致,表面有渗出结痂脱屑,周围有红晕,愈后不留瘢痕痂,由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细胞和微生物碎屑等干涸后凝结而成,浆液性痂呈黄色,脓痂黄绿

11、色,血痂暗红色瘢痕,新生结体组织取代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为正常修复过程所致。表面光滑,表皮菲薄,缺乏皮肤和附属器,早期粉红色后期白色萎缩,退行性变化所致皮肤变薄,可累及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A表皮萎缩为表皮细胞数量减少所致,常伴有真皮病变,表现为表皮变薄,半透明,皮下血管清晰可见,表面有细皱纹呈羊皮纸样,正常皮纹消失;B真皮萎缩系真皮结缔组织减少所致,常出现局部皮肤凹陷,皮纹存在或消失;C皮下组织萎缩时皮纹正常,凹陷明显苔藓样变,是反复搔抓或摩擦引起的表皮和真皮局限性增厚,边界清楚,表面粗糙,皮沟加深,皮脊隆起,呈树皮样外观,多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2.皮损类型及描述:(1)皮肤原发损害:

12、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和大疱;脓疱;囊肿(2)皮肤继发损害: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表皮抓破即抓痕;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3.糜烂与溃疡有何区别?糜烂为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的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基底部较清洁。因损害表浅,基底层细胞仍存在,故糜烂愈合较快且愈后不留瘢痕。溃疡为局限性皮肤或粘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溃疡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4. 如何区别结节和丘疹?丘疹为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性损害,直径小于1厘米,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

13、浅层。而结节为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5.何谓同形反应?常见于哪些疾病?又称为Koebner现象,指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各种刮伤、抓伤、针刺、注射、涂抹性质强烈的药物等刺激下,发生与原发皮疹相同的皮损。常见于银屑病、扁平苔藓、扁平疣等。6.玻片压诊检查如何操作与判断结果?将玻片压迫在皮损上至少15秒后,红斑会在压力下消失;出血斑、色素沉着斑不消失;寻常型狼疮的结节被压迫后出现特有的苹果酱颜色。7.什么是皮肤划痕征?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能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

14、痕试验阳性: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由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8.棘层松解症:又叫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1) 手指推压水泡一侧,水泡沿推压方向移动; (2)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3)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推擦,表皮即剥离; (4)牵扯已破损的水泡壁时,可见水泡四周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第二章 皮肤用药1.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与不良反应(1

15、)适应症:A.变应性皮肤病(药疹、多形红斑、严重急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接触性皮炎) B.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 C.某些严重感染性皮肤病(有效抗生素应用前提下)(2) 不良反应: A.长期大量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a.病原微生物感染、消化道黏膜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缺血性骨坏死、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等b.诱发加重DM、HT、白内障c.药物性柯兴氏综合征d.长期大量应用过程中若突然停药,可导致原发病反复或病情加重。 B.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a.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b.痤疮、毛囊炎、真菌感染、激素依赖性皮炎c.对于特殊部位(面部、乳房、腋下、外生殖器等),吸收能力较强,应慎用。d.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避免大面积使用。2. 外用药选择的原则 首先依据患者皮肤损害的特点进行选择。(1) 急性期仅有红斑丘疹无渗液时选择粉剂、洗剂、乳剂,摩烂渗出较明显时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