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案一.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639526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答案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答案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答案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答案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答案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答案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答案一.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测试(一)参考答案一、答案:(1)、画线句用了拟人、比喻(或化静为动,或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3分)(2)、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

2、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4分)二、答案:(3)、“按锦瑟”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作者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喜悦之情。(3分)(4)、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2分)而结尾句则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4分)三、答案: (5)、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忽遇旧友的有着强烈乡思的人

3、。开头两句,“故乡”一词迭见,“应知”云云,几近啰唆,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而后两句,作者将所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集中寄托在窗前的寒梅上。全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3分)(6) 同:都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都是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故乡的物(一为篱下菊,一为寒梅)上。异:从“篱下菊”看,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除表达对故乡的怀想之情外,还表现了作者的归隐之情。(4分)【诗歌鉴赏】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江总在陈亡以后入仕于隋时所作的,诗中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作者将对故乡的想念,寄托在篱笆下那纯洁美丽的菊花上,“今日几花开?

4、”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从“篱下菊”看,本诗除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想之情外,还表现了作者的归隐之情。王维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开头两句,“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几近啰唆,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而“我”撇开其他,独问窗前之寒梅,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四、答案 (7)、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5、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8)、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分)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句写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