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635070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其七 (宋诗) 初到黄州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谈二者的宋诗特征及风格差别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菁华极盛,体制大备” 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的时代,然面对唐诗的极盛,宋人并没有一味循其声貌体制,而是在继承吸收唐人以及前人的诗艺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形成了与唐音面貌迥然有异的宋调,并且成绩斐然,差可以与唐诗比肩。于是乎,唐宋诗之争便成为了一大公案,历来诗论家持论不一,褒贬各异,而唐宋诗之争也历经数代、争论未已。张毅主编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宋诗学研究(上)”一章中对此有一甚为详备的阐述,对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前后期的唐宋诗论争做了一个

2、总括式的介绍和评说,同时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者对唐宋诗的研究状况 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之第四章:宋诗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在论争和探讨中,宋诗的特征逐渐被认知、开掘开来,宋代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其与唐诗“直是气象不同”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44页,并且将其特征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同上,26页。此说虽并不全面,且严羽是在其“诗主盛唐”的诗学思想下言及的,但“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确在很大程度言中了宋诗的特征,成为了后世论宋诗的经典。今人钱钟书先生以体性之异论唐宋诗之别,别具

3、慧眼、甚为精到,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并且在全宋诗序中称道宋诗的“流派之众多,内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 钱钟书:全宋诗(钱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程千帆先生也提出“唐诗近风,主情,宋诗近雅,主意” 程千帆:全宋诗(程序),第5页,缪钺先生在其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区分“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腆;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缪钺:论宋诗,宋诗鉴

4、赏辞典代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并以芍药海棠,寒梅秋菊等一系列物类作譬喻来说明之,并且说“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 同上,第4页,并且就“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对宋诗的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概言之,宋诗的特征是和唐诗迥然有异的,并且也是丰富多样的,且不同时期的宋诗,不同作家的宋诗,其风格特征也是不同的。而苏轼和黄庭坚皆为北宋的诗文大家,并称为“苏黄”,是宋诗的代表人物。然而,由于性格、才识、经历等不同,两人诗歌的特征也是颇为不同的,这一点,已经被历代诗论家所体认,下面,我们通过对其具体诗歌的赏析来看其差异。初到黄州(苏轼)

5、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写于元丰二年底(1079),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于次年抵达黄州。从此诗的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这个背景是甚为重要的,观苏轼一生,很早就成为了文坛领袖,并且最初在仕途上也甚为得意,然其后却在新旧党争中备受排挤倾轧,而乌台诗案则给了诗人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时间他甚至认为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写下了“是处青山可买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而出狱后又被贬谪至黄州,且到了黄州之后,他所受的迫害还没有结束,在黄州

6、,苏轼“困踬之甚,出口落笔,为见憎者所笺注。儿子自京师归,言之详矣,意谓不如牢闭口,莫把笔,庶几免矣。” 苏轼:黄州与人五首,苏轼文集,卷60,中华书局,1986年版,1846页残酷的文字狱已经让诗人饱尝了仕途的凶险,而贬谪之地又有严密的监控,这些都导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毅在苏东坡小品中指出“贬谪黄州,是苏东坡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以此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在贬谪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张毅:苏东坡小品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而苏轼自己也在与子

7、明兄一首中说到:“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苏轼:与子明兄一首,苏轼文集卷60,1832页 于是这一时期,苏轼身上早期的那种豪放雄奇渐渐积淀成清旷澹和,追求平淡自适。思想的转变,反应到文学创作上,便是其创作的重心“由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出处生死等人生问题的思考。在社会政治危机四伏、仕途风浪险恶的情况下,庄佛思想促使作家转向心灵的自我体认,转向内省”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101页。而苏轼的思想又是糅合了儒释道,这让他得以超脱于世俗之上而又与人世并无阻隔,

8、敏锐地感知人世冷暖炎凉而又不为世态丑恶凶险所击倒。对于世间的穷苦凶险磨难,苏轼感受得甚为深切、痛切,而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齐一以及释氏的融通在他身上汇融,使他身处逆境时会感到悲伤而又不会绝望。他的感受是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而正是这些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感受给了他诗文上的灵动鲜活,而哲思又带来了其境界上的超脱和清旷,于是他的诗歌往往是有着深刻的思理而又蕴含着真切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富有情韵的议论。他诗歌的风格是很多样的,面对不同的景物和人事,他的感情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各异的,面对挚友亲朋,他表现出无比的深情;面对美好的景物,他表现出热爱和赞美;而面对险恶的处境,他则往往以一种调侃的戏谑的态度

9、来面对,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句言“自笑平生为口忙”,一个“自笑”将一份无奈和自嘲用看似豁然、不在意的态度表达出来,面对“老来事业转荒唐”的打击,诗人并不是作哀凄忿怨语,而是“自笑”,自我调侃为“平生为口忙”,并且用了“平生”“老来”来追溯生平,似乎是一个暮年老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情者不免会认为苏轼此时已至老年,果真是“老来”,而实际上,苏轼当时仅四十多岁,正当不惑之年,然仕途险恶,让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于是诗人戏称是“老来”,虽是嘲戏之语,却也不免实有一种心态的“老来”。为“口”忙,则是一语双关,暗示出自己因口舌而导致的祸端。此两句用戏谑的口气写自己所受的贬谪之灾,用语浅显

10、易懂,感情也是内敛的,以戏谑语将不满怨愤平平常常地道出,完全不同于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的激越和震惊,而这也是和当时整个宋代士人的内敛心态息息相关的,不同于唐人面貌,体现出宋诗的平淡特征,并且又写得别有寓意、意味深长。颔联“长江”两句,转向了对黄州地理位置的描写,“知”“觉”二字,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意识,面对被贬谪的处境,诗人所知的所觉的却是鱼之美味,笋之脆香,能于僻远的环境中发现其中美好的事物,这缘于诗人之主观情感,以我观物,物著我之色彩。“逐客” 两句用典事而不显生硬呆板,只要稍稍知道此故事的人便会欣然会心,同与诗人一笑以解嘲。苏轼之于用典,是“以故为新” 苏轼:题柳子厚诗二首,苏轼文集卷6

11、7,2019页的态度,诗人玉屑中说“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 魏庆之: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本,集部诗文评,1481。这一联十分写得诙谐有趣,里面有幽默的调侃也有无奈的自嘲,“不防” “例作”将被贬谪的不满用戏语的形式写出,且由自己的被贬谪,想及历史上曾被贬谪的诗人,虽时空不同、朝代更迭,而诗人的不幸命运却总是不期然而然地重合,一种历史的大悲哀大不幸油然而出,并且又不以怨愤语道出,表达的甚是诙谐巧妙。东坡尝自得于自己的“一肚皮不和时宜”,黄庭坚亦訕其“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19,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1113186页,然苏轼的“不和时宜”大都以一种

12、幽默的诙谐的调侃的嘲讽兼自嘲的口气表达出来,且其才力宏赡,自可以随意而又恰切的资取故实,无怪乎被誉为“苏眉山天才俊逸,潇洒风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因坡学力宏赡,无入不得。” 薛雪: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8页最后两句亦是以戏笔写出,写自己于世无济,徒费官家俸禄压酒囊而已。表面上似是调侃自己的尸位素餐,而实际上则表明自己的官职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且当时官员应得之俸禄又仅以“压酒囊”也就是废酒袋来代替,这又被苏轼巧妙地拿来幽它一默,面对己位之有名无实、所得之物的无用,诗人的心情自可想而知。 纵观全诗,语言通俗明白,风格诙谐幽默,而所用典事易懂而又恰切,增加了幽默讽刺效果,感情

13、是平淡内敛而又别有深意的,用戏谑语写自己的贬谪遭遇,掩藏其后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凉悲哀,给人以自我解嘲、苦中作乐之感,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很具有东坡诗的特征。 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黄庭坚)仕路风波双白发,闲曹笑傲两诗流。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这一首诗,时间也是元丰二年(1079),当时黄庭坚35岁,仍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首先看其题目,就有明显的宋诗特征。宋人有大量的唱和诗,并且多有用“次韵”所和的诗,也就是按原诗的韵及韵脚次序和的诗(也叫步韵),而这就需要对诗人在诗歌用韵声律等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14、翻开黄庭坚的诗集,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的次韵诗,由此也可见鲁直之于诗律技艺上之能事。观鲁直的经历和其思想,则远不如苏轼之复杂,鲁直一生虽于仕途上不甚得意,但也并无受到大的打击,经历也较为简单,而他在诗艺上却甚为观点鲜明且身体力行地付诸创作实践。鲁直自言“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19卷,四库全书本, 1113-186 并且在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同时,又强调“夺胎换骨”,并且强调要多读书、读的精深,强调学问和功力。许总在其宋诗史中

15、写有“奇峭兀立的黄庭坚”一章,对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和其诗学理论有详细的阐述,多出新意而不循旧说,但其中也不免有过誉之嫌。 许总:宋诗史第四章,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为鲁直明确标榜的诗歌作法,在其创作中也体现的最为鲜明,从这首诗中便可窥一斑。首先是用典。山谷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其诗歌创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量的用典。用典概可分为两端,一为前代旧事,一为前人诗文成辞。在本诗中,“青眼”“黑头”即为前代旧事,而“白发”“闻健”“酒户”“自由”则化用前人诗句成辞,且细细查之,的确是几乎每字都可找到其出处,诗人把这些典事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管是否做到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窃以为这首诗中的典故化用的虽不太显生硬,却并未做到此等化境),却的确在用典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大量用典也是宋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自山谷后,用典更为繁富,虽然有不少因用典恰切而生彩的佳作,但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纯是堆彻典故卖弄学识的诗作。即使是山谷诗文,也不免此弊病,苏轼即在赞其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盤飱尽废”的同时也说到“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 苏轼:书黄鲁直诗后二首,苏轼文集卷67,2122页。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也对黄庭坚的用典有详细的论述,虽评价稍有贬低,但也很大程度上言及了其用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