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634631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转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与语言关系小析文王晋妮 科普兰曾说过:“音乐有意义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一些文字来说明它的意义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能。难题就在这里。”1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是西方音乐美学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经过数百年讨论,音乐与语言的关系究竟如何,众说纷纭不可言说的音乐艺术在必须说的情况下,经过语言的辅助,如何说就成为一个问题。 一本文对音乐与语言的概念界定 笔者在此首先界定一下此处所涉及到的音乐与语言的概念: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音乐则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同样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

2、创造出来的,都是用声音来表达,它们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日积月累的沉淀,无数智慧的结晶,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人们用它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必须懂得运用语言。同语言的出现一样,任何一部音乐作品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是非自然的,是在自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的一种突破。音乐的声音也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 语言被加工成为文字,音乐被加工为音符,同作为两种不同的交往工具,音乐和语言的相似性在于两者都用声音来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相似性只在表达情感这一阶段上有效,因为抽象的哲理性的陈述如“我思,故我在”是

3、无法用音乐来表达的。2 音乐与语言的区别在于:音乐是物质的精神化,语言是精神的物质化。在靠文字来显示的语言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直接或间接来自生活的事件、形象、冲突等,作者把他精神世界中的事件用文字符号来表示出来,带给我们“达意”、“理性”、“准确”的体验;音乐却不能以直接的方式复述现实中某些现象的全部特征,听者在感受音乐所展示的运动时所产生的精神体验,是“表情”、“感性”、“朦胧”的。语言可以直接表示它的意义;而音乐则可以唤起情感反应,引发感情共鸣。 二关于音乐与语言关系的论述 历史上关于音乐与语言关系的论述,早在音乐诞生之初就已开始。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从三位一体的综合到声乐器乐的完全独立,由完

4、全人声到器乐的独立,自主调到复调的循环往复,感性到理性的周而复始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经过了历代的发展,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也被历代作曲家、理论家所谈论。 古希腊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音乐没有独立的地位,口头吟唱的音乐家地位底下,单声部的旋律线条只是为了君王的统治,为了民众的教育,随着神话和传说故事的不断增加,我们了解到的音乐也显示了多重涵义,“它似乎是一系列不同的、但必然相互联系活动,除了音乐本身之外,还包括诗歌、舞蹈和体育锻炼。”3就这一时期的音乐与语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文艺复兴时期“回到古希腊”的思想,追逐着人们从中世纪复调音乐习惯的禁锢中走出来,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以札尔林诺为代表的反

5、宗教改革作曲家认为音乐的作用就是“打动情感”,每一个词语都应与音乐相关。他似乎想把歌词适当地安排到他的音乐中去,反对音乐有独立存在的权利,而承认音乐从属于歌词从属的语言本身。维琴帝诺在其著作古代音乐中的中庸实践当中,引证柏拉图以及其他作家来证明相对于音乐来说歌词更重要。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温琴措?伽利莱提倡单旋律音乐,批判复调,认为单旋律音乐比复调音乐更加真实,能够更自然的保存人的本性;认为复调音乐有一种音乐超越歌词的优势,而清晰是音乐最重要的出发点,试图建立一些普遍的逻辑惯例,使音乐用语能够面对词语的语言,相互平衡。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同时指出了音乐的依附性,它不可能独立于世俗的、宗教的歌词意义

6、而存在。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争论再一次阐述了音乐和语言的关系,在这个器乐演奏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器乐自身的独立完全能够与能唤醒情感的歌词相竞争。音乐是为歌词所伴奏,还是用来装饰歌词的呢?由于歌词的加入,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还是音乐使得歌词变得模糊?理智的歌词与感性的音乐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对于一个受严格理性主义影响的人来说,诗歌和音乐在根本上是不和谐的,它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18世纪的思想家们继续为音乐的价值地位而争辩,杜博斯意识到歌词与音乐的局限,他赋予了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功能,即作为一个戏剧表演的开场白或准备。 启蒙运动中拉莫对语言文本极不关心,认为它仅仅是晒晾

7、在音乐结构上的衣架,却对器乐音乐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为器乐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不喜欢器乐音乐的卢梭来说,只有歌曲才是唯一合法的音乐。音乐起源于语言,音乐和语言的结合意味着一种表现力的增强。“旋律之外没有其他音乐,除了歌词所产生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之外就没有旋律,音调构成了歌曲,音节的数量构成了节奏,人们通过声响、节奏、说话以及嗓音交流,所有这些都在一起共享。”4 音乐的历史总是进步与倒退相结合,作曲家们在历史的交叉进行中获得真理,这条曲折中前进的道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所以,音乐中可能“包含着音乐以外的”东西,正如同诗歌中“包含着文字以外的”事物一样。 三音乐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情

8、达意的直接工具,当它被凝练为充满诗意的歌词与音乐浑然一体时,便对音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表达感情的音乐与传达立意的语言达到完美结合时,才能给人以完满而愉悦的审美感受。可以说,音乐艺术从本性上与语言艺术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音乐与语言同时共存时,这种联系就体现的更加突出了。 1.音乐延伸语言表达的情感虽然语言与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但是一般语言的声音是有确切语义(概念)的,而音乐中的声音是没有确切的语义的。巴德曾经说过:“语言是理性的工具,而音响和手势则是心灵的工具”。5人们力图利用语言这种基本的交往手段去描述和再现现实的具体现象,描述和表现自己的体验。从这一层面上说,语言艺术表现

9、的是人类的理智过程。而人类流动的、微妙的情感是无法用有确切语义(概念)的语言加以直接表述的。于是,词尽之处,音乐应运而生。贝多芬在他耳聋恶化、身心俱疲的状况下,仍能创作出英雄合唱等大量音乐作品,正是音乐的力量促使他奋进,这是任何语言和其他艺术所不能及的。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有自己的逻辑,音乐用七个音来传达万千世界,语言则用万千文字来表现万事万物。当然,人类自发明语言以来一直在力图表达内心的感受,当用词恰当时,词能充分达意,但是我们知道,在某些重大时刻,词往往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我们往往会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等,这时就只能用包括音乐在内的其它手段去表达。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

10、达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也能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大约在马拉美的诗歌牧神午后发表十八年后,德彪西谱写了和这首诗同名的乐曲,他曾说自己是受到了马拉美这首诗的启发。马拉美在世时曾听过德彪西弹奏这首乐曲,他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竟是这样好。它延伸了原诗表现的情感,以绘画色彩无法比拟的生动性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凝聚在一起”。6德彪西用他的作品清楚的告诉我们,他并不想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原诗描写的情节刻板地复述出来,而是描绘了牧神梦见他过去与仙女的相遇,作为一首乐曲,本身的魅力已超越诗歌。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7这里体现的正是音乐比语言深入人心之处,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

11、微妙变化的唯一方法,如果需要用散文或诗来表达贝多芬的某个快板乐章内容的话,那么你会觉得文字在这里是不够用的,音乐的优点正在于此。 2.语言辅助音乐的理解 文心雕龙乐府篇言:“诗为乐心,声为乐体。”音乐以诗歌为根本,而诗歌为音乐所用。在歌曲这种艺术形式中,语言与音乐不是对等的关系,歌曲也不是二者的折衷物。当歌曲中的曲调吞并了歌词,它吞掉的不仅是语言表面所表达的意义上,而且吞掉了语言文字本身所代表的字词结构。“伟大的改造社会的革命斗争活动经常将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看作是主要宣传武器,而不是将音乐看作是主要宣传武器,当然这并不妨碍从事革命斗争活动的思想家们高度重视音乐其他方面的素质。”8抗战

12、时期,我国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因为有了这些歌词,歌曲不仅影响人,而且用词语包括的概念去感染听众。 “音乐的音响单为耳朵存在,文字则绝非仅仅为了听。”语言在音乐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帮助表达和发展音乐的乐思。在语言传达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世界时,音乐要给我们的却不只有一种解释,音乐形象带给我们的感情之流,虽力量巨大,但是方向却不是很清楚,对象也不是很明确。因此,借助语言能够较明确地表达音乐所传达的含义,引起接受者内心的共鸣和感动。故而我们说,语言的言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音乐理解起到辅助作用。结语音乐是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通过语言的协助,按照一定的音乐创作技法构建起来的人类情感的表达。语言是表达情感、思想以及理解的一个阶段,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一些标题来进一步理解音乐,但由于音乐组成要素的不确定性,不能单方面依靠语言来理解音乐,所以要辩证地对待二者的关系。有声性的物质外壳为语言的理解提供了语义学意义上的传达可能,传声性的外在形式则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感性把握的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