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614383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群文阅读教案(蔺秋云).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群文阅读感受诗中童趣松潘县城关小学 蔺秋云执教年级 三年级 教学内容 村居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朗读,交流,表演感受诗中童趣。 2. 激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朗读,交流,表演感受诗中童趣。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聊天激趣,共同感受村居中的童趣1.我们班的孩子们平时都喜欢玩儿什么呢?(小结: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2.你们想知道古时候的孩子们喜欢玩什么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到古诗中去感受童趣吧!3.(课件)我们看到一群孩子们在干什么呢?(放风筝)猜猜什么时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会联

2、想到一首诗(村居)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句诗最有趣?(老师用波浪线勾出来)先说说这句诗句的意思。5.抽生读,一定要读出“趣”字。(读的时候把你觉得有趣的那个字或词突出来,并说说理由。老师圈出这些字或词。)5.老师可参与,读时突出“忙”字。读到这个字,我仿佛看见一群孩子急急忙忙回到家,放下书包,拿起风筝冲出家门去放风筝的情景。小结:短短的一句诗里,孩子们竟然读出了这么多有趣的内容,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到其他诗句中去感受童趣吗?老师今天还带来三首诗,孩子们自己到诗中去感受童趣。二、 总结方法,自己感受另外三首诗中的童趣1.引导学生回顾怎样感受村居中的童趣的,小结感受童趣的方法。(

3、板书:看图读诗勾句圈字词)2.出示阅读材料:我们先一起看看这三幅图,说说孩子们在干什么?找到相应的古诗,并读出题目。3.选择一首你最感兴趣的古诗,按照黑板上的方法去感受诗中童趣。(强调:你找到的有趣的诗句,必须先了解意思,再去读“趣”。)4.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两首,甚至三首去学习感受。三、逐首汇报1.别人在汇报时,你也要找到这首诗,要认真倾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2.学生汇报。小结: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的“趣”,我们再次朗读这三首诗。希望孩子们回家后再读读这些诗,还可以到其他诗中去找找童趣!四、板书 感受诗中童趣看图读诗 勾句圈字词五、课后反思刚接触到群文阅读我就开始担忧:对于我们少数民

4、族地区的孩子适合吗?他们学习生字词都有些困难,很少主动识字,词汇量也有限。但是再怎么困难我还是准备试一试,于是就有了这堂课。上完这堂课,我渐渐看到了希望。准备过程的艰难就不说了,就说说我几次在不同班级上完这堂课的感受。首先,激发了孩子们说的兴趣。刚开始,我们共同感受村居这首诗中的童趣的时候,孩子们可有兴趣了,纷纷站起来读了诗句,突出了“散”、“归来”、“早”、“忙”、“放”、“东风”这些字词,还分别说了自己从这些字词里体会到了什么,从孩子们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还有在自学汇报交流夜书所见时,孩子们各自抓住了“挑”、“夜深”、“一灯明”这些字词,感受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特别是说说“你是

5、怎么捉蟋蟀”的时候,孩子们两眼放光,连比带划给大家介绍自己是怎么捉蟋蟀的,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趣味”悄悄地在课堂里蔓延了。孩子们还乐于表演,表演了小儿垂钓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表演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不举手,慢慢地大家都开始活跃起来,都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读出来,表演出来,这堂课都结束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这堂课中,我并没有讲授什么,是我们共同感受村居时由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自己自由感受其他三首诗中的童趣。这堂课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孩子,尊重了孩子们独特的感受,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他们的回答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想说,每个孩子都愿意说,气氛轻松愉快!就像他们说的“玩得很开心!”但是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聊诗之前孩子们要自己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对有些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古诗内容不理解就没办法参与到感受诗中童趣中去,就成了旁观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