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58714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站在“阳台上”看语文课堂教学双甸镇中 沈玲茂明天不封阳台是杜卫东写的一篇随笔。篇幅较长,文字优美,颇有哲理。考虑到我们学生知识基础不是很实、阅读速度不是很快、思维也属于“慢热”型的等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给听课者展示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所以我超前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预习的要求是(1)利用工具书,对照书下注解,扫清字词障碍,做到了能读、会写、懂义;(2)从课题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更产生了哪些疑问,带着自己产生的问题,反复阅读课文;(3)摘抄文中写得优美,富有内涵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理解;(4)根据文中对鸽子描写的文字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描写鸽子心理活动的文字。因为有

2、了这样明确、全面而充分的预习,课堂节奏明显加快,学生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我以歌曲白兰鸽导入,设疑激趣。主体教学第一步是“整体感知课文”,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 “我”在封不封阳台这个问题上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2、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为什么?3、不封阳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样几个大问题的思考解答既检测了学生预习的情况,也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结构,把握住了作者思想脉络。还顺势引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这一步骤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把握。然后进行“重点句段研读”,主要围绕对鸽子的描写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这一步骤主要是通过品味

3、语言、想像表达、思想解析、语段批注等环节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并自然归纳出本文夹叙夹义、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得出这样的板书: 叙事小 议理深保护关爱 父子 人类鸽子 自然 接着是“拓展延伸训练”,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通过解读漫画、概括图表、设计广告等形式锻炼学习捕捉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强化学生“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意识,至此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课后,同组的几位老师肯定本节课在原有“优质资源”的几大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小问题,减小了思维的跨度,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主题的揭示也是水到渠成,非常自

4、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公益广告更是一大亮点,一个同学说“孔雀只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开屏,你看见到了吗?”另一个学生说“请保护自然万物,可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将来只有到博物馆才能看到他们。”等等都很有创意而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总之,这节课容量大、层次清,设计巧,上得顺目标达成度高。领导、同仁也提了些建议和意见。如,既然课前学生已预习过课文那么关于“我家阳台上的鸽子命运如何呢?”这样的导入语就失去了设疑激趣的作用,显得多余;作为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本节课虽然要求学生读书的次数不少但每次给学生品读、体悟的时

5、间太少,感觉是在赶任务;虽然设计了很多供学生思考的问题,但真正由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都被老师把话头接过去了,给人感觉还是教师讲得多,牵着学生鼻子在走。回顾这堂课,我觉得的确教得很顺利,这得益于教者的认真备课,学生的充分预习。可 一堂“顺利”的课或者光是教者设计得天衣无缝的课称不上是真正的一堂好课。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者的教”,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我的学生意识还不够强,课堂霸权主义还比较厉害。挖掘我思想的根源是总是怀疑学生的能力,不敢完全放手把课堂,所以包括在提问上总是一个接一个,向扔手榴弹一样,好像恨不得把学生的知识盲区都扫除掉而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到位时又急于自己给予纠正或补充。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其无能、低效的,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其实他们有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老师无须越俎代庖,只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就足够了。这些应该是我从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中,站在“阳台”上对语文课堂教学精髓的一点儿粗浅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