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580703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灵武市杜木桥回民小学 马保军 “有效”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所竭力争取的目标,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地把握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收获和进步的程度发挥到最大化,这也是衡量教学水平显著标志。尤其在当前“减负”与“质量”这鱼和熊掌两者必须兼得的时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显得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每节课只有区区40分钟,我们不仅要完成课本上例题的教学、练习的讲评、阶段性评价这些硬性工作,更要着力提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训练

2、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软性指标,那么如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如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必须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认识要到位,在具体的操作上要讲究,以下是我在提高课堂有效性上的具体做法及体会。一、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为“有效”奠定基础。1.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集合,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感觉,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在具体操作上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落实在教室环境布置、学生座位编排、融洽的人际关系上。譬如,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图形和实物模型“打扮”我们的教室,可以是学生学

3、习过的,也可以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这样的环境自然会引起学生无数次好奇的触摸,自然会诱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长正方体时,我提前一星期在教室里悬挂了一些长正方体纸盒并在教室的后面“随意”放置了些积木,经过一星期的环境熏陶和课间触摸,在我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课堂效果好得出乎我的意料,真是到了有的放失、指哪儿便能打哪儿的程度。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根据教学内容可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在课堂人际关系上,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

4、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譬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拿出8只桃子,要求小朋友把这8只桃子按你自己的意思来分一分。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的分法:8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一只猴子3只,一只猴子3只,另一只猴子2只;8只桃子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2只;8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4只;一下子说出了好多不同的分法,然后把这些分法一一列举出来,比较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引出平均分。可见,这种教法中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2.合理设置有趣

5、的课堂情境在小学课堂尤其是低年级课堂上,“有趣”也是促进课堂有效性的元素,因为有趣能最有效地吸引学生,我们合理设置有趣的课堂情境能教好地解决小学生好奇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矛盾。譬如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饱含“童话味”,如小猫钓鱼、找朋友等,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学形式经常能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趣味横生。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定要注意“有趣”的程度,以有效为前提,有趣为动力,最大程度上缓解某些知识点枯操无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数学课堂情趣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准确把握教材意图

6、,以用好用足教材为前提,切不可盲目添加一些所谓“生活数学”乃至笑料,只是热闹一阵却解决不了问题。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灵活使用学生爱说的顺口溜: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4条腿,3只青蛙12条腿,问:8只青蛙几条腿呢?让这样的趣味贴近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总能群情高涨,争先恐后的参与学习,而且这样的趣味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刻,记得牢靠,甚至终生不忘。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有效”的程度。1、充分发挥课前的“经历”作用学生的经历影响他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他的课堂学习效果,课前,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而言,学生都有他自己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切入

7、点,所以。我们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真正做到“学生怎样生活和经历的,我们就怎样教学”,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学生自然参与率高,自然会感觉到自己距离数学是那么的近,理解知识也会变得轻松无比。但是,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在生活都能经历的,比如,三年级的“周长”这一知识点,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无法经历的,即使经历了也不会有相关的体会,像这种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有目的地设置经历,为教学做准备。我在教学“周长”的几天里就带着学生“沿着椭圆形的操场的边线”跑了一圈,在跑前明确学生带着要求:“沿着边线”“跑一圈”,在这种经历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周长”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总之,我们要认识到只有学生真正经历过

8、的才是学生真正理解和容易学会的,充分发挥课前的“经历”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2、合理发挥媒体的辅助功能在信息化的时代,一只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得缺乏生命力,发挥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已在这上面尝到了甜头并乐此不疲。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有的学生往往分不清运算的顺序,运用制作的幻灯片就能解决这一难题,对先算的顺序用醒目的颜色线条闪烁并配以音乐,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在明快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

9、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再比如教学“角的认识”,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从角的顶点影射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反复操作几遍,让学生透过直观形象的角,抽象出角的概念,并自然得出“边可无限延长的”特征。在通过显示各种各样的角,进行制角、比角等操作,概括得出了“角的大小是由两边张开的程度决定的”这一特征。这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具有比一般教学手段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特征,通过动态演示事物之间的关联,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找出并掌握其内在规律,使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充分显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一定要杜绝滥用媒体

10、的现象,我们使用媒体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不是把媒体成为“热闹”的工具。如果这样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教学效率。3、适当整合使用生活资源由于教材内容具有大纲性、简练性,对教学资源的地方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会考虑得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这一特点恰到好处地选择和使用生活资源,突出“生活素材”的使用目标,使教学有效。例如在学了认识人民币之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去商店进行购物活动。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

11、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4积极促成学生主动探究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包办,不要以教师之劳代学生之逸,真正的一劳永逸就是要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实践、操作,如操作不成功,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譬如:在教学第四册三单元最后一节课“比较数的大小”,在比较1340和976的大小后,让学生猜一猜谁

12、大谁小,为什么?当学生说出“1340()976,因为1340是四位数,976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以后,教师质疑:所有的数都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举出例子来验证“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这一规律。三、注重评价的引导作用,为“有效”提供有益补充。新课标重点强调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方式的灵活性,重点突出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评价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味地表扬或空洞地表扬,评价语言要具体化,要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比如:在一次解决一道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发现有同学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辅助分析并获得成功时,就在他们的作业本上这样写道:“线段图可真帮了你们的大忙了!”这样一句简短的评价不仅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为他们的学习方法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会继续研究推敲改进做法,力争在“有效”上再有新的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