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573372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近些年来,人们对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究竟如何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实这并不奇怪,教学过程(这里将一节课作为一个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

2、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习质量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精神实现的,那么这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强弱程度是评价

3、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愿望应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行动。我们说,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随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和谐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致看法。有的同志说,“学生天天来上课,天天在听讲、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就是一种参与。”如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

4、,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归纳学生记。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教师把向“容器”里填塞知识当作自己唯一的任务。其实这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顺着教师主观意愿和思路走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参与。我认为,以讲授为先、视听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是难以从情感上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精心安排下,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更多的是机械性的记忆,“依葫芦画瓢”的作题水平。如果长期在这种缺乏生气的环境中学习,被动的学习心态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学生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群体中没有多向交流信息的渠道,必然妨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学生真

5、正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有的同志说,“课堂教学任务这么紧,没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参与以后,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了起来。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能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又怎么谈得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呢?前面说法说明对教学任务本质的理解还存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是把教师的“教”当作教学任务的全部内涵了。由此可见,陈旧的

6、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至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面有多宽,程度有多深,这是一

7、个可以感觉得到但又无法量化的实际。我们不能单纯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举手的人次、动手操作的时间长短等表面的现象去进行评定,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表面的“繁荣景象”不能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量齐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情绪,短时间内烘托一下气氛还是可以的,但这只能是个手段,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反之,表面的沉默也不能一概视为学生没有参与,可能教学设计正好妙在“此处无声胜有声”。教师提出了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动了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沉默正是内部智力活动“白热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8、,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教育教学的各种基本因素,还要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以及每个局部教学内容在教材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节课有关双基与能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考虑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经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控,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年级任教水平相近的两个班的课,由于教学

9、对象的差异,同一个教案也不会上出两节一模一样的课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以学生参与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应改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和探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越是低年级不随意注意越占主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特点,逐步引导其向随意注意发展。其实,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

10、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导入新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提着一只圆柱形的水桶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桌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只水桶要干什么啊?”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指着水桶问:“你们谁知道制作这只圆柱形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吗?”同学们开始思考,小声议论着,当众说纷云不知所措时,老师板书课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并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于是,学生作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到学习过

11、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功能,所以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时,常常被采用。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让每位学生用6个小圆片(或小棒)进行操作。先要求把6个小圆片分成三份,学生分完以后,教师让学生把各自分得的情况用连加算式的形式口述,由教师有序地板书为:1+2+3,1+3+2,2+1+3,2+3+1,3+1+2,3+2+1,2+2+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总数不变的连加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地发现除了2+2+2这个算式外,其余六个算式都是由1、2、3这三个数连加而成的,教师有意识地把

12、三个2连加的算式移写到这组算式的另一边,以示区别。然后再要求学生将这6个小圆片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再一次让学生口述自己分得的情况,由教师板书为:1+1+1+1+1+1,2+2+2,3+3。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进而问,这两组算式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应该突出后写的这组算式是“相同”的加数连加。教师说,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谁能编?这种练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会自觉地参与。教师又说,谁能用算式表示出100个1连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自告奋勇地争着来表现自己,但是很快他们会发现书写100个1连加的算式的操作过程实在太麻烦了,“能不能用一种

13、简单的书写办法来表示”的念头随之产生,就在这时,教师问,你们是不是想学一种能表示100个1连加的简便方法呢?学生会发自内心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太想了!”唤起了学生学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的强烈愿望,这种迫不及待要求获得新知的情感成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动力。数学教材中,已知概念与新知概念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逻辑联系,在教学中抓住已知与新知在认识过程中的联结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中心环节,它将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当学生掌握了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算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故意问大家:“怎么啦?遇到什么困难了?”学生会向老师诉说老也除不尽的苦恼,有的学生甚至会反问:“老师,是不是您把

14、题目出错了?”教师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个从已知向新知转化中的疑难点,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就在这时教师亮出了课题循环小数,并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新问题。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理智上的要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的需要,那种愉快、满足的情绪将伴随他们去探究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在数和形的抽象化。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是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15、?”学生说硬币、圆桌面、车轱辘、方向盘、钮扣、杯口、喇叭口等都是圆形的。当有学生说球也是圆形的时候,教师让大家都想一想,球是圆形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并随即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皮球出示在学生面前说,“这是滚瓜溜圆的圆球,但不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那种圆。你们看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教师把球掰成两半(事先有准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球的截面是圆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中的圆。”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经过了这样一个程序:从生活中的圆形实物到圆的模型,再从圆的模型到平面图形中的圆,这是符合学生对几何形体从具体形象到建立表象,再逐步抽象的认识过程。教师问,“车轱辘为什么采用圆形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16、说,“因为它没棱没角。”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形后问学生,“这不是也没梭没角吗?为什么车轱辘不用椭圆形呢?”是啊,这个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还真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呢?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到研究圆这样一个平面图形的数学问题中来。先让学生自己用圆规在纸上画几个圆,体会体会圆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画的这条线的首尾能够相接呢?还让学生在圆里画半径,教师说,“能画几条就画几条,看谁画得最多。再用尺子量一量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对于圆的认识就是从由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作了精心的设计。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划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启发式的教学(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