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571898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马旭贤语文学科学什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祖国语文”而非“祖国语言”,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或许是为避免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为平息在“语文”涵义的意见纷争而作出选择。的确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它代表的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其本质属性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

2、,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一. 把握语文本质,明确价值向度1. 辨析语文的本质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 ,或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文”“道”有机结合,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中热衷于课文内容分析,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理解来进行,即强调文本内容的“意化”过程,因文阐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

3、体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双重教学目标,突出的是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即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这里,突出“语言这个工具 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4、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想达到目的,目前最具本色又最有实效的方法就是“读”。通过读,让学生接触文中哪些生疏而精炼的语言,不知不觉地吸纳与发展语言,形成良好地语感,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读,让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大量的,美的语言材料和感性认识,加宽加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为自己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通过读,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咏中体会美,懂得美;通过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以培养语言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2. 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价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

5、言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和人格培养上。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人文性突出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文化性。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用什么去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种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我们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

6、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包括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

7、,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3. 科学整合“三个维度”目标,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课程价值具体化的课程目标随之而建。理清“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和抓住核心,语文教育就不会陷入不知道学什么的茫然和困惑的尴尬境地。力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目标制定的突出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标准十项总目标,14项侧重于“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兼有“过程方法”的目标,第五项侧重于“过程方法”的目标,后五项分别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使用工具书与搜索处理信息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语文能力目标,侧重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第10项“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