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妙用赏美湖南省衡东县欧阳遇中学 罗春梅在词性这个大花园中,量词是一朵容易让人忽视的小花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它平实枯燥,缺乏生机与诗意,似乎与文学无缘其实不然,优秀的作家往往能“点石成金”,让它释放出迷人的芬芳,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读后让人满口余香,过目难忘量词运用巧妙,可产生以下美感:1、 耳目一新的神奇美量词一般与数词搭配使用,在使用时我们往往强调的是量词的协调性及准确性,而忽略了它的文学乃至修辞功能,其实在实际写作中若能撇开这些,会让人有别开生面之感如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作者梦入月宫,遥望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俯视东海,犹如一杯水被打翻了一“点”一“杯”写出了空间的渺小,时光的短促,也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诡谲的艺术特色又如张贷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一个小似一个,极有层次感、对比感地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又写出了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真是神来之笔类似的还有李群玉的“数粒秋烟二尺鳞”,写尽了小松初生时稚嫩而翠绿的姿态;李商隐的“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道出了世事的沧桑变化;文及翁的“一勺西湖水”将西湖极度缩小,委婉地点出了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2、 准确传神的形象美 好的量词,不仅能准确到位地反映事物特征,还能化虚为实,生动传神地道出事物的意态,情韵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不说“数株芭蕉”、“一株海棠”,却以“本”与“颗”来替代,因为“本”字让人想象书页的层层叠叠,这与芭蕉的外形很是相似颗”多称圆形物这里一个“颗”字便形象地描述了海棠的繁茂,与下文的“其势若伞”相呼应 又如晋代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寄友人,却用“枝”来状春,将浩翰无边的春色浓缩于一枝梅中 再有苏轼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东洲”,离恨本是抽象游离的事物,着一“船”字将愁物质化了,竟可以载在船中,逆流而去3、 含蓄蕴藉的诗意美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 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 几点”,“几点”描绘了逐水而流的梅花,使全诗生机盎然,平添了几多诗意,真是寻常一字,尽得风流 又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为沁芳亭题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湖水碧绿,仿佛向岸边杨柳借来翠色;水质芬芳,好像分得了两岸鲜花的芳香。
篙”字写出了碧水之深,但最妙的还是一“脉”字,既写了水的流动,又写出了水的情态,仿佛含情脉脉,似与君言 此外如“数句鸡啼”“几行犬吠”“几盏荷花”“蓝天佩一朵夕阳在胸膛”,悄悄改动一量词,竟有化平为奇,化平淡为诗意之效4、 琅琅上口的音韵美几组数量词对称呼应,读起来格外顺口自然,给人一种悦耳的美感如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温庭筠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一声”、“一点”、“三更”、“叶叶”、“声声”的对称重复使用,语言明快,琅琅上口,摇曳生姿,美妙有声,别有一种情趣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虽然在文学殿堂里量词永远不会是主角,但它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读者如能在吟诗写文时注意到它的妙处,相信定能为你的诗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