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5616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1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却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考虑。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冲动得落泪。多得意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

2、土,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表达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宏大影响?“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消费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您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有一个不太悦耳的

3、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将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假设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将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化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仍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

4、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化。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2舌尖上的故味,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和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几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使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

5、,那就是家的味道,故土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使我们兴奋,流下口水,还是因为我们从各地的饮食中“看”到了家里的味道。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这些记忆,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家人那里却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全都藏在了那一锅汤,一碗面条,一片肉里。在日益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开展背景下,人类以及负责人类生存的食物在加速流转。片中徐徐展现的一幕幕画面,那么让我们的心灵舒缓了下来,也唤醒了我们对儿时生活的记忆。与口水一起流出来的,是泪水,还有对儿时生活的

6、深深眷恋。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土的味道,熟悉而顽固。看着那些辛苦勤劳又朴实无华的国人为了生计奔波,远走他乡,背着行囊渐渐离去,竟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悲伤和凄凉涌上了心头。或愁或喜或怒,对于感情的认知人类与生俱来;或咸或甜或辣,对于滋味的感觉人类也从未忘记。它就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顿时冷静,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次脚步会走到哪里,也不知道下一站食物的脚步会走到哪里。美食离我们的间隔 终究是远了,还是近了?没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家的味道永远都是一种羁绊,一种力量,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啊。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3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

7、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行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时机,如今工作 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惧的毒枭。我曾因自己来 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

8、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兴隆的省市拼GDP,受 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 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惊讶的表情,“怎么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分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 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

9、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可以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4这天,我翻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好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

10、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辛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

11、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土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5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

12、的中国最近非常火。我一口气将七集全部看完,还意犹味尽。这档节目确实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形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实,充满了人情味,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和情感,摄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谓“天人合一”,在这里也能完美表达。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机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思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

13、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于对生活的热爱。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工程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修摄影,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术,绝对来自民间”,做纪录片的理念:“摆事实,不讲道理”。看完了陈晓卿的资料,对于此片在摄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备极高美学修养和热爱生活的导演才能做出如此

14、专业的片子。陈晓卿说一部好看的片子决定于题材、预算和创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题材关于“吃”,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关注。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更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然也。这样想来,舌尖上的中国能出自这样的团队之手也是理所应当的。“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许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广的传统题材展如今观众面前,诸如:历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礼仪、文房书画、等等,希冀中国将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导演和专业的团队,带给国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弃商业利益,更多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球,更能净化和感染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让我们感恩于祖先并且热爱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相信只有这样的节目才纯洁、质朴、感动,才更有生命力,为观众所喜欢。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