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5603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铅山县鹅湖中学 姜晓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把学生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的。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

2、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当我让学生体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的情感时,有的学生竟展示了一些湖泊干涸的图片,并号召全班学生举手宣誓,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母亲。有的查阅大量的资料,自己动手弄清环境与大气,森林与土地之间存在的关系。既在实践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为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断探求的意识。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

3、芽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智慧碰撞、人格升华的场所,这里流淌着思想,流淌着情感,流淌着生活,流淌着奋斗。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

4、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

5、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6、的时间和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开始,再以更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结束,以科学的态度向陌生的知识进军,记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另外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习惯,满足学生需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的课堂不缺少民主、尊重和爱心,缺少的是教师的放手。我们要让孩子真正的问起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7、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借助视频舞蹈片断,给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其想像力,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借助音频配乐朗诵,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腰鼓的锵锵激越,恢弘气势,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受到感染,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 另外,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8、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

9、、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

10、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

11、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早就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能感知幸福并会享受和创造幸福的人。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带给他今后的回忆都是痛苦,考上大学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上了大学就迷茫,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和目标,凡事急功近利,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