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中有变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56025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中有变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常中有变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常中有变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中有变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中有变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中有变 另辟蹊径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 但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导致学生的“ 审美疲劳”, 使对话凝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首次提到了“ 阅读期待”对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的好处。 “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它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阅读预想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也认为, 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所以, 常中有变, 另辟蹊径, 使教学程序、教学方法“ 陌生化”, 刺激学生的“ 阅读期待”, 增强学生对话的内驱

2、力, 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思考点。对此, 笔者将以大雁归来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阐述。一、利用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距离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自然存在着一种距离。阅读期待的唤起来自于学生被激发去体验和探究这段陌生的距离, 一直到距离的消除。所以, 我们要敏锐地抓住这种距离所在, 通过有别常规的提问, 使学生产生猜测、期待, 激发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内心的预想, 使这种期待成为阅读活动自主、自由的内驱力。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生动含情, 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但平时学生对大雁的认识只是来自抬头可见的“ 三春雁北飞”, 还有小时候曾从唯美的童话中感知到

3、大雁的团结, 仅凭这些, 是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对大雁强烈的喜爱和赞美并产生共鸣的。文本最大的特点是大量描写了大雁的叫声, 如果能让学生理解大雁的叫声和活动, 那么, 就是找到了一个理解作者情感的切口了。于是, 我设计了一个主题:“ 你懂鸟语吗?”要求学生“ 翻译”大雁的鸣叫声,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邀请同桌一起模仿大雁进行对话。 学生的好奇心明显被激起, 他们一边自由阅读, 一边想象, 沉醉在自己的思维快乐中。我们且来听听一部分学生的想象:从“ 一声不响”中, 学生明白了这是大雁对人类猎枪的惧怕; 从“ 集会时的鸣叫声”和“ 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的发言”, 学生感觉大雁好像和人类社会一样

4、, 也有民主的谈论, 也有领导的总结;还有学生揣摩大雁大规模迁徙的“ 号角”声: 春天到了, 伙伴们, 让我们往北飞吧; 他的同桌揣摩大雁妈妈整装待发时对雁宝宝说:“ 一路上, 你要乖乖地遵守纪律, 要跟紧我和你爸爸, 千万别掉队 ” 这些有别常规的问题就是利用了人类和大雁世界的距离, 快速地唤醒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二、利用生成冲突的文本资源还有学生认为在“ 目中无人”中, 还包含着对大雁的赞美。赞美大雁在如此艰辛的迁徙中仍如此勇敢, 坚定不移, 放弃任何“ 他们喜欢的沼泽和池塘”的诱惑, 而什么危险, 哪怕是人类的猎枪, 也阻挡不了他们。争论中学生流露出对大雁的欣赏, 对一些破坏大雁生存的人

5、类的深切谴责, 而这并不需我的说教, 而是他们在沟通辩论中自主获得的, 真是“ 读书化智”也。在对要不要改“ 目中无人”这个问题上, 学生经历了一些冲突和不平衡, 而这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每一个学生都期待再次阅读后能突围“ 前理解”, 带着这种愿望, 不断返回文本阅读, 驱动了生命课堂的对话!这正如皮亚杰著名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 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冲突和冲突中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正是这资源, 让学生滋生了自主人格和文化的气息。三、利用文本空白, 转化视角文质兼美的课文像书法艺术, 有时密不透风, 有时又疏可走马。伊瑟尔的“ 空白理论”认为, 文

6、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 空白”, 所以可引发学生在“ 疏可走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这种空白, 也给激发“ 阅读期待”带来了机会。本文作者的情感基本上隐含在对大雁叫声的描写里, 在引导学生对大雁归来的情感体验时, 常规的问法是: 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什么思想和感情? 而我再次打破了常规的问法, 转换了视角, 问: 如果你是作者, 会怎么想?学生的“ 阅读期待”再次被唤起, 他们认为大雁就像人类一样, 也会饱受失亲之痛, 这是很有灵性的动物; 他们为大雁担惊受怕, 因为到处“ 都有瞄准他们的猎枪”; 他们感叹大雁的聪明-大雁似乎也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知道 11 月份每个沼泽都布满了危险, 春季

7、该州是休猎期, 则可以无拘无束地活动、觅食; 他们也有些许感伤, 因为大雁在冬季居然要偷偷地去“ 捡玉米粒”才能活下来这些发言立足文本, 谈的既是作者的感情, 也渗入了学生自己对大雁的感情、对杀害大雁的人类的愤怒之情。正是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填补了文本的空白, 才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生活和情感, 最终和作者产生共鸣, 实现了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正如殷鼎所说:“ 理解实际上把作品的生活内容带进了理解者的个人精神世界和生活中, 由此作用着个人对自身和人生的理解。” 四、利用学生的质疑质疑问难说明了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仍有着距离。在教学的最后, 学生质疑:“ 文尾的 三月的天空中洒下的野性的诗歌是什么意

8、思?”而且有很多学生“ 于我心戚戚焉”的样子, 说明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这种情况下, 教者必须缩短问题的有效距, 于是, 我问:“ 在这个句子中, 你已经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大部分学生说三月的天空中洒下的诗歌, 应该是指三月大雁全球大规模迁移时, 在空中飞行发出的叫声, 但不懂为什么把叫声比成“ 诗歌”, 还“ 野性”?所以, 学生的思考聚焦在“ 叫声”和“ 诗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生 1:“ 诗歌”给人感觉是美好的,“ 叫声”则没有什么感情在内, 这是赞美之词, 含有对大雁的喜爱, 作者认为大雁的叫声很有诗意。生 2: 诗歌含义丰富, 而大雁的叫声里也有丰富的含义, 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

9、 大雁的叫声, 也包含着各种内涵。生 3: 野性, 应该联系前面的“ 三月”, 三月是禁猎期, 这时候大雁的叫声是无拘无束, 作者很喜欢这样的叫声, 充满了生命力, 他希望多多听到这样的叫声, 而不仅仅是三月。至此, 作者的愿望清晰地从“ 野性的诗歌”中跳跃出来: 尊重生命, 敬畏自然。它融入了学生的思想。在教者“ 已懂了什么?还不懂的是什么?”的启发下, 在“ 懂了”的基础上, 学生的思考聚焦于“ 不懂”, 于是, 调动了自己的文化积淀, 思维逐渐开放, 直至恍然大悟, 这就是利用了生自主质疑和“ 最近发展区”, 激发了学生的“ 阅读期待”, 改善了思维的暂时逼仄。常中有变, 另辟蹊径, 激发“ 阅读期待”, 能使学生一次次地像春蚕啃桑叶一样去阅读, 让他们不觉疲怠地从期待产生期待实现新的期待, 这才有了一次次紧跟着期待、探究之后的精彩对话, 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