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5600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 【作 者】邓联合 【作者简介】邓联合,1969年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庄子的“道”物关系思想是他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发生分歧的本根。基于“道”创生万物同时又在万物之中的形上前提,庄子坚持离物“体道”的人生哲学路径,而其后学执持的却是相反的即物“体道”之途。围绕如何对待自我肉体生命以及现世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这两个焦点问题,庄子挺显了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体独立的超卓人生姿态,而其后学则表现出了看重自我肉体生命并入俗自适的世俗精神旨趣。 【摘 要 题】道家思想研究 【关 键 词】庄子/后学/人生哲学/体道/身形/俗世庄子与其后学在人生哲学上存

2、在分歧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历代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精到的见解。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都沿循着一个基本的致思路径,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庄子与其后学在人生理想、精神境界、修养方法以及处世态度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逐一辑选出来,进行分析、比较,并往往最终把庄子后学的人生哲学视为对庄子本意的折衷、修正甚至歪曲。这里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是:庄子为什么能被其后学曲解?换言之,二者分歧的本根何在?毋庸置疑,庄子后学确实在人生哲学上背离了庄子,并且笔者更认为,后学对于庄子的背离不仅表现在关涉人生具体问题的许多具体观点上,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生哲学的内在根本向度上。然而从更深一层说,后学的“离经叛道”却

3、并非来得全无根由,由为正是在庄子“道”论思想的内部已经为其后学提供了人生向度翻转的可能。正如徐复观、牟宗三、陈鼓应等学者指出的那样,庄子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把老子本体论、宇宙论意味较重的“道”转化为人生的心灵境界。(注: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换言之,庄子在老子的“道”论思想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以“体道”为核心内容的人生哲学体系。虽然后学与庄子本人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体道”依旧是他们人生哲学的共同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所以,为了辨析二者在人生哲学内在向度上的歧异,必须紧扣“体道”问题这一共同的本根。“道”物关系与“体道”路径从老子到庄子以至其后学,虽

4、然他们的最终理论旨趣各异,但是在对于“道”本身特质的一些纲领性的阐释上,却又保持着惊人的一致。依据庄子一书,这些对于“道”的共同知解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自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它没有具体的性状,所以人们无法对它进行思议、言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一言蔽之,“道不当名。”(知北游)“道”的惟一特性是自然无为:“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自然无为的“道”创生万物而为宇宙的最终根源:“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覆载万物者也”(天地)。庄子在

5、天地篇中还具体描述了“道”创造万物的过程:“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段话明确指出“道”依次创造并构成了万物的“德”“命”“形”“性”,亦即事物的本体、必然性以及它们的各自样态和特质。值得关注的是,庄子特别强调“道”并非实体性存在,因为它没有感性的边界:“夫道未始有封”(齐物论),也不具有时间性:“道无始终”(秋水)。超越时空的“道”实质上是事物自生自存的自然无为本性和变化规则,它相对于具体事物而言有的只是逻辑上的在先性。所以,并非是在万物之外另存一物称为“道”,恰恰相

6、反,如“天籁”与“万籁”之关系那样,创生万物的“道”同时又在万物之中。用陈鼓应先生的话说,“道不仅运作万物,而且还内附于(inherent)万物。”(注: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知北游篇中,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何处?庄子明确回答:“无所不在”即使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这些卑下污秽的事物之中亦皆有“道”,因为“物物者与物无际”,亦即“道”和它所生的任何事物之间没有丝毫缝隙,二者完全一体,如此则“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对于“道”的周遍存在性,天道篇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

7、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则阳篇中所谓“万物殊理,道不私”即是说无论各种具体事物的外在形态差异有多大,“道”也仍然完整、平等、普遍地存在于其中。结合天地篇中对“道”创造万物过程的描写,可以认为:从“道”自身的角度说,“德”就是一事物所分有的“道”,即“道”从形上向形下层次的落实,“道”和“德”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程朱理学所谓“月映万川”中的天上之月与水中之月的关系;从事物本身角度说,“性”是“道”在该事物中的特殊呈现和展开,“形”是“道”在形下世界中的具体承载者;从“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说,“命”则是前者对于后者所构成的决定性规制。作为万物之一,人同样也是由“道”创生,同样也有他的“德”“命”“形

8、”“性”“道”亦在人之中。必须指出,这里的“人”不仅指称有知觉情感的生命体,而且还兼含由他而衍生出的所有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属人之物。存在于人之中的“道”不仅同样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而且因此具有价值上的终极至上性。所以庄子认定,惟有通过努力修养,彻底体悟至上之“道”,使其自然无为的体性在形下的生命个体中完全打开,并且因此而充盈绽放于一切属人之物中,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而庄子以“体道”为核心的人生哲学所晓谕人们的就是怎样以“道”为“体”,实现当下自我对于生命本源和本性的自觉澄明。与“道”一体,则能达到逍遥游篇所谓的逍遥无待即脱去了任何生命障碍和拘限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称能“体道”为“大知”,即人生的究竟智慧。大宗师通篇主旨即在解说与“道”为一的高妙境界。在庄子看来,所有能够对于生命个体之自由构成羁绊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两个维度上:时间和空间。而“能登假于道”、与“道”合一,则能像“道”那样超越时间和空间对生命的限制。不在空间之内,即为“游方之外者”,他“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不在时间之内,则“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因为他已经“知生死存亡之一体”,所以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 全文阅读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