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550642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环资城建工作委员会在常委会梁六生副主任带领下,于3月中旬召开了有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街道、园区分管领导参加的3个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察看了部分工地施工现场,对我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凝聚工作合力,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预防管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扬尘防治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区政府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着力构建管理体系。首先,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区扬尘污染防治工

2、作领导小组,下设扬尘管理办公室,各街道、园区也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为该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明确了职权责任。配置各层级和部门在扬尘防治工作上的职能、权力和责任,明确各环节的领导统筹、指挥协调、推进监督和支持保障等职责,落实了责任要求。第三,强化了督查检查。抽调相关人员组建督察组,加大督查检查力度,有效推动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初步构建了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扬尘防治管理体系。 2.扬尘防治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区政府在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上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例会机制。定期召开扬尘管控工作部署会、现场会、推进会、协调会等,进一步统一思想,分析形势,

3、研究对策,确保扬尘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区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加强沟通,协调联动,形成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与街道、园区签订扬尘防控责任状,实行网格管理,落实属地责任;与建筑企业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责任机制。 3.扬尘防治的管理考核明显加强。区政府结合我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际,依据省、市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了xx区关于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区扬尘防治工作目标、任务等作了明确,做到常态化管理;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区工程建设扬尘污染防控长效管理的意见、xx区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管理

4、实施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工地作业标准、施工管理规范化的执法力度,提升防治实效;建立了考核评比制度,对街道、园区和施工单位实施扬尘防治工作进行排名,并纳入全区科学发展观考核范围。 4.扬尘防治的全民参与意识有所提升。区政府在严抓扬尘防控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全民参与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识。注重加强对职能部门的引导,通过会议、发文等形式,分析扬尘防控严峻形势,明确责任要求,切实增强职能部门做好扬尘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注重加强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宣传教育,以走访、检查和发放宣传画册等形式,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建筑工地认真落实防尘措施,做好工地扬尘防治工作。注重加强对广大群

5、众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扬尘污染防治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到扬尘防控工作中来。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地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建筑企业扬尘防治意识欠缺,在工地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有的工地地面未做硬化处理或硬化不及时;有的工地对水泥砂石等原料和土方未做覆盖,也不设置封闭性围拦;有的工地临时道路及场地未按要求每天洒水。这些问题反映出工地监管时紧时松,留有死角,未达到全面覆盖的要求,管理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渣土车管理不到位。渣土运输环节是造成扬尘

6、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群众反映和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冲洗设备成为摆设,车辆带泥上路;车厢密封不严,超限装载,导致抛洒滴漏;不按规定到土场倒土,渣土随意倾倒,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在夜间更是频发高发。上述现象的存在折射出相关部门在渣土车管理上执法力度偏软的问题,尤其是夜间执法存在较大的盲区。三是执法上没有形成合力。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涉及环保、建工、城管、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各部门之间职权交叉、多头管理,极易形成监管责任主体不清、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导致扬尘污染防治部分环节衔接不紧、配合不够、处置不当的情况,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执法上还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省市直管工程和市政工程管理缺少有效对

7、策。部分省市直管工程和市政工程为了赶工期,在扬尘防控措施的落实上不够严格,有的甚至违规违法操作,监管时“门难进、脸难看、执不动、罚不得”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职能部门、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不够坚决果断,有畏难情绪,不敢动真碰硬,管理监控上还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三、几点建议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控霾治霾,短期看是保障青奥会的需要,长远说是顺应群众期盼、改善百姓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为有效解决扬尘污染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有效监管。一是明确部门职责。在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各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既要各司其职、也要理顺

8、执法关系,更要密切配合。二是完善标准体系。依据国家扬尘防治法律法规,量化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细化施工扬尘控制标准,规范限期改正和罚款数额设置,为扬尘防控提供执法标准。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强化行政监督职能,规范行业监督准则,提高社会监督效率,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拓宽监督渠道,对扬尘污染实行全方位监管。 2.强化责任意识,加大执法力度。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依法行政,坚决履职。严格落实资质审查。对建筑企业的从业资质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核,坚决杜绝无资质和挂靠、借用资质的企业开工施工。严格执行政策法规。职能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都

9、必须坚决果断地贯彻落实政策法规,提高执行效率,尤其要强化最新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能缩水走样。严格依法追责。对违规操作、拒不落实扬尘控制措施和整改不力的建设施工单位,严查厉究,敢于动真碰硬,绝不姑息、不迁就、不手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追责问效,对扬尘污染防治监管失职的职能单位和执法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3.突出监管重点,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自律意识,做到文明、科学、规范施工,切实落实扬尘防控各项措施。要加大对渣土运输环节的监管力度,着力加强夜间等重点时段的监督和检查,推动渣土运输管理逐步规范,妥善解决渣土车这一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切实体现群众路线。要加强与省市职能部门的联系,高位协调

10、,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省市直管工程和市政工程的监管上要求得突破。积极探寻新的监管手段,创新管理方法,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推动扬尘防治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行技术创新,指导建筑企业不断探索新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推广建筑环保新应用。 4.加强检查督查,促进联动防治。要深化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政府、部门、街道之间的纵向指导、执行力度,加强部门之间、街道之间的横向沟通、协调力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做好扬尘污染监测工作,加强监测站点建设,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公布监测结果。要加大工地扬尘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工地监管,开展安全文明施工专项检查活动,规范建筑工地的

11、作业管理,重点检查施工单位扬尘防控情况,对不达标的要立即督促整改。 5.扩大宣传引导,增强环保理念。扬尘污染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整治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施工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职能部门共同做好扬尘防治工作的使命感。加大对施工单位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工地扬尘控制知识,切实做好防尘、降尘等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公众的环境科普知识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吸引更多民众、团体更广泛地参与到扬尘防治工作中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跟踪报道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典型宣传力度,为扬尘污染防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内容总结(1)关于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环资城建工作委员会在常委会梁六生副主任带领下,于3月中旬召开了有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街道、园区分管领导参加的3个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察看了部分工地施工现场,对我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2)初步构建了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扬尘防治管理体系(3)5.扩大宣传引导,增强环保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