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54977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管见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路小学 闫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主要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小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五十年前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

2、财富,终身受益。 阅读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阅读。心理学原理曾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效应”。如教师

3、从只讲一半的故事入手,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借阅有关书籍,从而主动投入阅读活动。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既定书目之前教师可以将其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采用多种形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期待,使之不知不觉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从而达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2.树立阅读榜样,介绍阅读经验。可以组织部分阅读兴趣浓烈,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在班集体中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促使同学们向这些优秀同学学习。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吸引同学们加入到活动中来。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走近大师”“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等阅读活动。总之首先要让学生读起来,然后再在

4、阅读中体验乐趣,从而巩固阅读习惯。二、阐述阅读意义,激发阅读欲望教师向学生详细阐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对于小学生来讲,真正理解阅读的意义,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足以推动他们产生强大的阅读欲望。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具体措施。有些学生好胜心强,就可以找一些他所不了解的难度较大的知识来考一考他,难倒他,同时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最后再悄悄地告诉他可以去阅读哪些书籍,这样一来,完全可以调动他的好胜心,并将这种好胜心转化为积极阅读的动力;有些学生比较好动,不爱读书,一看到汉字就头晕,就可以推荐一些漫画书、小人书之类的既有文字又有图

5、画的“有趣”书籍,让他们首先接受书籍,亲近书籍,再来阅读其它纯文字类书籍,慢慢地把他们对书籍敬而远之的心态调整过来;有些学生很内向,不爱读书,就爱看电视,面对这些学生,就应当和家长取得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在班级内部开展一些群体性读书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加入到群体活动中来。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锻炼阅读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学生的意志是可以得到锻炼并提高的,首先需要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具有积极的认识。在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深远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和领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锻炼意志

6、品质的强大决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保持持久的阅读动力。小学高段学生更是如此。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长期如此坚持,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阅读就寝食难安。这个过程,重在坚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

7、不可操之过急。2.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第一,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第二,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第三,作息要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力的主要因素;第四,学习地点要固定。学习场所单纯固

8、定,可以有效控制心理倾向;第五,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4.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6.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

9、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惬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应适当地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实践于行。7.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是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各种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练习,逐渐让习惯成为自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有涵养的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心目中的教育理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人生的精彩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