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54710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14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识记魏徵名句。2读: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写:借鉴魏徵进谏说理的技巧练习写作。4练:掌握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从语法标志中解虚词。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作者名句1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3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傲不

2、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5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魏徵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

3、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李世民的奏章。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唐帝国的统治。魏徵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进谏,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他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徵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亦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2文体知识“谏”是

4、“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浚源(jn)塞源(s)载舟(zi) 壅蔽(yn)谬赏(mi) 黜恶(ch)(2)多音字 2词义理解(1)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2)承天景命:大。(3)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5、(4)能克终者盖寡:能够。(5)将有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6)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修养。(7)则思慎始而敬终:慎。(8)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9)简能而任之:选拔。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同“勿”,不要(2)一词多义下当信求安(3)虚词归纳之以而所四、速读感知课文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答:答案魏徵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该观点;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6、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骄傲今义:尽情(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做今义:认为(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表面上(2)名词用作动词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3)动词用作名词诚能见可欲:想要的东西将有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4)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任

7、、重权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想谗邪:邪恶的小人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5)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用尽(6)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辛劳;使辛苦欲流之远者:使远(7)意动用法乐盘游:以为乐3翻译句子(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文:(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译文:(3)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译文:答案(1)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

8、它的源头;想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2)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3)可以尽享悠游之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弹琴鸣曲,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二、重点突破4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让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

9、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不言而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引人深思,易于接受。5魏徵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概括为哪两个方面?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十思”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赏罚分明,以保持政治的清明;(2)生活上,要知足自戒,知止安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护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6文章的最后部分“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

10、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徵向太宗皇帝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徵所提出的劝谏了。7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用了经典中的话,其表达效果如何?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课文多次引用经典中的话,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

11、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左传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字的内涵更为丰富,文章也更具说服力。三、疑点探究8为什么魏徵的进谏大都能得到唐太宗的接受呢?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魏徵注重进谏的艺术。作为臣子,魏徵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有着敏锐的眼光,进谏时言辞恳切,极尽衷肠,擅长正反对比论证,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2)魏徵遇到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千里马还需要伯乐,作

12、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所以他对于魏徵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四、美点赏析上疏言辞之优美9古人上疏,落笔定然谨慎,务求字字准确妥帖。魏徵在唐太宗“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的时候上疏,更是慎之又慎。请具体赏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语言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1)修辞美我来答题我来规范(2)音乐美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本文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

13、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第一段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虽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震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句,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方面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

14、收拾。文章引用诗经、荀子、老子、易经、尚书中的语句,言简意赅,增强了说理力度,达到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效果。(2)本文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急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君主在阅读时,客观上能够从音节和声调中得到乐趣与快感,从而对疏的内在意蕴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又更能进一步准确而充分地再现作品语言音节的美妙。如文中第三段列述“十思”时,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了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句,构成排比,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作者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五、随堂写练10借鉴魏徵进谏说理的技巧,以“治学”为话题写一作文片段。妙笔生花答案(示例)自省十思吾闻欲楼之高者,必固其基础;求斧之利者,必砺其锋刃;思学而有成者,必坚其心志。基不固而欲楼之高,刃不磨而欲斧之利,志不坚而欲学有成,吾虽年少,知其不可,而况于贤哲乎?吾辈学子,幸逢改革图强之世,正遇中华崛起之时,不念修身治学,不立报国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