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542434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 碳中和技术之碳封存和再利用 第一次听说“碳中和这个词的时候,凭直觉认为,怎么把二氧化碳重新收集起来、从空气中固化出来才是碳中和的核心。但是,真实状况和这种直觉是相悖的碳捕捉和碳封存其实只占将来30年全球碳中和计划中比较小的部分,关于中国来说,占比就更小了。 具体有多小,我们参照欧盟委员会对2050年之前碳排放的计划就能看出来。我把这张计划图放在上面了,方便的话你可以看看。图中从2035年之后才出现的一点点红色的部分,就是碳捕捉所占的量。等它发展到2050年的时候,捕捉的量也只有20xx年碳排放量的1/20。 但是,它却是全球减碳计划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到了2050年

2、的时候,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有1/5是要靠碳捕捉来封存的。 植树造林可能没用 气体是很难通过人工设施在百年这个尺度上长期、巨量的储存的,所以要封存。其实,封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它回到最初的形态,也就是成为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的组成成分。 生物的方式非经常见,就是现在已经实现负碳排放的苏里南与不丹的做法种植大片的森林。虽然树木也呼出二氧化碳,但更多的二氧化碳会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形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一部分,于是碳就这样被固化到那里了。 但其实,这个方法在业内是有争议的,反对者的理由是不确定植树造林对碳中和是不是有帮助。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效果其实是未知的。 第一个理由是,从太空望下去,茂

3、盛的森林是深色的,深色会让地表汲取更多的热。这反而会比农田和裸露的地表汲取更多阳光,导致地球升温。这种效应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尤其显然,因为那里生长的树木颜色更深,所以那里的森林起到了给地球升温的效应。 虽然森林确实也汲取了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且还封存了它们,但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二氧化碳的多少,而是地球升温的多少,所以如果最后二氧化碳减下来了但地球温度却升了上去的话,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而温度是不是真的会因为种树而上升,还要看赤道四周,也就是低纬度地区树木的多少。虽然它们的颜色也是偏暗的,但是这里空气潮湿,树木蒸腾的水蒸气更多,会在森林上空几百米处形成大片云层。而这时,再从宇宙望向森林,看到的

4、并不是深色的森林,而是一片片白花花的云层,这对阳光的反射率可就高多了。所以,赤道四周的森林反而会让地球的温度下降,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也被汲取和封存在植物体内了。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森林的附带效应。 只要去过森林,你就会有感受,那里有一股浓浓的树的味道。因为树木会释放挥发性气体,其中一种叫作“异戊二烯,它会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生成臭氧,而臭氧在底层大气中可以算是一种非常强的温室气体。而且,异戊二烯还能促进另外一种更强化烈的温室气体甲烷,让它更久的停留在大气层中。所以,这是森林树木释放挥发性气体的一个副作用让地球升温。 但是异戊二烯还有反作用,它有利于气溶胶的形成。于是在它浓度高的区域,就更

5、容易产生雾霾和云层,而雾霾和云层都是既可以增加反射率,又可以给地球降温的。那么,异戊二烯的释放加和之后的效果到底是升温还是降温呢?其实两个方向的研究结论都有,谁也说服不了谁。 另外,森林里还会栖息比一般土壤多得多的微生物,而微生物会释放温室气体甲烷。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在森林和热带湿地上空检测到的甲烷显然高于其他区域。而刚刚说了,甲烷是一种激烈的温室气体,它会让地球升温。 你看,森林会让地球升温的因素有一大堆,而且有些还是在满足某些条件下才会有升温效果的。而同时,森林又有很多降温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头就说,植树造林的最终效果其实是未知的。 但我们也要知道,以上讨论的仅仅是种树对地球升降温的

6、影响是未知的。但实际上,地球受到的威胁还有生物多样性的断崖式下跌,而这方面几乎只有保护森林才有用,而且还得是那种非速生林,也就是什么树种都有的森林才干有实质性的拯救。 以上都是生态学家、气候学家合计的事情。而更加实际的问题是,植树造林可不是我们说造就能造的,因为当前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的土地是闲置的、能让人直接拿过来改成森林的。有些地方的森林被砍了,是因为要发展畜牧业、农业,或者有矿藏,或者要开发房地产。所以,即便当前的结论是森林可以封存二氧化碳和降低温度,其实也很难大面积变更土地的使用类型。 所以,封存二氧化碳基本指望不上植树造林。 大规模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 那么,今天对收集来的二氧化碳做大规

7、模封存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其实是把它们注入到油田和气田里去。 这个做法为什么可以呢?其实思路很简单 我们想,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气体和液体的混合,它们都在几十、几百万年里一直在油田和气田里沉积着,或者我们换个词,在那里“封存着。既然几百万年都没有泄漏,那么我们把二氧化碳存在那里,不也一样可以达到不泄漏的效果吗? 其实,那里就是天然的气体封存场所,不但严密稳妥,而且存储空间也足够大。而且在全球的分布还比较均匀,用来存储的坑都是现成的,不用地质学家勘探哪里合适存放气体,也不用动用大机械挖掘了。现在,碳捕捉才刚刚开始,那些油田气田足够用上几十年的。 而这个方法还有一个特点它既是封存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也

8、是目前二氧化碳捕捉后再利用的主要方式。 这些二氧化碳又是怎么再利用的呢?这个技术就叫作“二氧化碳驱油。 我们可以思索一个问题:地底下的石油是怎么打上来的呢?其实,只有富得流油的中东可以钻一个很深的洞,然后往里面注水,油就会汩汩的涌出来。其他地区的油田,石油都镶嵌在岩层的缝隙里,必须要用一些方法把它们弄下来。这些方法包括使用烃类、化学驱动、热驱动,还有二氧化碳驱动,用高压把油赶出来。 其中,二氧化碳驱动的效果比较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油中,而且溶入以后,石油的黏度会大幅下降、体积膨胀,于是就更容易流出来了。 既然开采石油要往油田里大量灌注二氧化碳,那这些二氧化碳从哪儿来不是来呢?干脆就用捕捉到的

9、。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二氧化碳既帮助人们开采出石油,而后又被封存在石油流走后的那个大坑里了。 今天,规模在100-900万吨封存储量的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全球一共有43个。它们全部都是刚刚所说的地质封存,其中18个已经建成,5个正在建造,还有20个正在规划兴建中。已经建成的那18个大型封存项目中,最长的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还没有出现一次泄漏事件。 但是就像我们昨天说过的,碳捕捉技术其实是最成熟的,而封存技术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其实,封存的要求很苛刻,最好是永久封存,不能永久也要几千年不泄漏,但这样的验证是很难做的,只能边存边看。此外,有很多因素会干扰封存效果,比如地震,这可是没法防范的。 除了

10、这个方法之外,封存量排第二的方法就是把二氧化碳封在海底的含水地层里。 这个地理位置要解释一下:海洋的平均深度是4000多米,而我们把二氧化碳封到的海底,并不是去那么深的地方,而是在大约海面以下800米的位置。我们知道,在离海边不太远的大陆架四周,那里的海水往往只有一二百米深,再往下就是大陆架了。 而大陆架因为一直被海水浸泡,所以海底再往下几百米的地层里就包涵了大量水分。有水分就能容纳二氧化碳,于是这个方法就是把二氧化碳打到浅海海底的地层中。 最初,一家挪威的石油公司因为政府要向它征收高额的碳税,于是他们就想要试试如果注入海底的花销比碳税更低,那就注入到海底吧。结果发现,这样真的花销更低。所以到

11、了今天,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尝试了,而是公司盈利的保证。 今天,已经有超过2000万吨的二氧化碳被封存住了。不过,这样封存的二氧化碳是没法被再利用了。而这个方法到现在,也没有观测到泄漏。 二氧化碳的再利用 我们常常会在新闻里看到,回收的二氧化碳可以注入啤酒和碳酸饮料中。但实际上算算就知道,饮料中可以用掉的二氧化碳实在太少了。假设全球70亿人每人天天喝一升的碳酸饮料,这个量所必须要的二氧化碳,只必须要一个大型煤电厂的排放量就足够用了。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比如杀菌剂、灭火器、焊接剂、醋酸等。不过,这些也只能消化很小一部分碳排放。所有此类产品中二氧化碳的使用量加在一起大约是每年1亿

12、吨,而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约是每年300多亿吨。 并且,这些商品中的二氧化碳实际上并没有封存,喝了可乐后打一个嗝,或者灭一次火后,灭火器里的二氧化碳就又回到大气层中了,所以这些应用并不影响大局。 但请你注意,这里有一个关键点 碳捕捉技术,要不就是从煤电厂等排碳大户的排气管中捕捉,要不就是利用捕捉来的二氧化碳把石油压出来。说到底,等化石能源被风电、光电取代的时候,这些捕捉技术和再利用也就跟着歇业了,所以它们实际上都是过渡型技术,在目标达成之前就会自动消亡。再加上它们本身就很贵,所以并没有被投资界看好。 而真正能减少大气层本底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只能是从空气中直接捕捉。把这些二氧化碳捕捉了之后用于温室农业,固化在植物体内,甚至想办法变成燃料碳的来源。这些,才是让全球在2060年之后进入负碳排放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