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542197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总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小学教科版语文第12册。教材简析: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2、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教学重、难点: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

3、境、谈话导入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2谈话导入。(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

4、、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3体会小屋的“简陋”。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1)门是“瘸瘸”的。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

5、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

6、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预设:(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

7、留恋。(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1)自

8、由练读。(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

9、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3朗读指导。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5、6自然段。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5、6自然段。3、通过学习课文,

10、你有什么感悟?二、积累内化1学习生字、(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3)指导书写。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蹈()躁()睬()蜗()滔()噪()踩()锅()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四、小结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教学

11、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

12、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