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540894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也说老师备课一线老师很忙,经常看到同事们在上课之前匆匆忙忙看几眼课本和教材就走进了课堂,有的甚至是在去教室的路上翻翻看看。可想而知,课堂的效果会怎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课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一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重点往往放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以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都懂了,使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地设计很详细的教案处于无用之席,而老师却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在一次

3、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我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可一上课,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查字典的方法,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事业,从学生的实际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部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等。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在课中利用“导入”环节进行。 二、以文本为基础,大力开发语文资源有人说:“语

4、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就是说,要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才能学好语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课文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例如:我在上口语交际保护有益动物时,根据教材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准备在下一次“口语交际”课上

5、交流。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室一泡半天,还有的让家长陪同去书店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准备使我看见了学生真正的风采。口语交际课前,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有各种珍禽的照片,有各种有益动物的简介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课上,他们利用图片和文字向同学们详细介绍,让同学们知道了哪些动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有些同学还自编自演了小品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有益动物。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

6、、回答及表演让学生们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真实感受。他们说:”这节口语交际课真是生动、有趣,使我们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中我感觉到了现代的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应该是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角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一切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必须有灵活机智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得更好,尽可能满足学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是一桶水

7、,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水。” 三、课前预案、课上记录、调适与课后反思相结合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主要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与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的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方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后的反思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也可以写“再教设计”等。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总之,备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认认真真备好每一堂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