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53731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 文一 (24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破阵子密州出猎) (8)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10)醉翁之意不

2、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和煦(x) 绯红(fi) 家喻户晓(y)B.匀称(chn) 静谧(m) 鲜为人知(xin)C.馈赠(ku) 慰藉(j) 锲而不舍(qi)D.哺育(p) 休憩(q) 苦心孤诣(zh)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嬉戏 伫足 相得益章B.奥密 缄默 克尽职守C.蜿蜒 贪婪 相形见绌D.迁徙 祈祷 无与论比4.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二号”航天飞行器在圆满完成了探月任务后,飞离月球,开始新的宇宙探测之旅。B.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

3、食品安全。C.在世人的广泛关注下,“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终于如期成功举办了。D.为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在新生报到的时候,你作为志愿者,热情地为新同学做了几件事。【指引】5.新生小宏在校园里遇到你,向你询问如何走到教学楼,你给他指明。请根据右图,写出你对小宏说的话。(2分) 你说: 。【建议】6.新生小柏对社团很感兴趣,你建议他参加文学社。下面是你对小柏说的话,请补写一个活动环节。(2分) 来我们的文学社吧,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说不尽的桥”中,我们首先考察了南京的文德桥、长江大桥和赛虹桥立交桥;然后 ;最后我们在社刊上发表

4、了以“金陵桥韵”为专题的系列文章。【推荐】7.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3分)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二 (43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2题。(16分)【古诗阅读】8.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风吹柳花满

5、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吴姬:卖酒的女子。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1分)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 , ”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2分)【古文阅读】水仙(清) 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6、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秣陵:指南京。质:抵押。迨:等到。珥:用玉做的耳饰。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2分)从“尺素书”到“伊妹儿”“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

8、的“尺素书”的由来。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

9、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

10、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

11、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1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通信方式的演变不同时期出现的通信方式文字发明以前实物信书写材料改进后(1) 尺素书纸发明后(2) (3) 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14.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 15.根据第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B.第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

12、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C.第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D.第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5分)雪地烤红薯周海亮 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