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53537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合的概念题型归类解析集合问题为每年必考题型之一,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些以集合为背景的试题,这些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较强.实际上,这方面问题的本质是以集合为载体,将一些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嵌入”集合之中,只不过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做了些变通罢了,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方法等仍类似于其他问题的求解.因此,在集合题型上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题型1:集合相等问题集合相等问题,主要是利用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在解题中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我们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所以在解题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1已知集合,若,求的值分析:要解决的求值问题,关键是要有

2、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等的各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解: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若,消去,得当时,集合中的三个元素均为零,与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即,此时中的三个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2)若消去,得,即又,题型2:证明、判断两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经常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予以重视。反映集合与集合关系的一系列概念,都是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定义的。因此,在证明(判断)两集合的关系时,应回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去.例2设集合Z,集合Z,试判断集合、的关系。分析:先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再

3、判断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解:任设,则Z,Z,Z.故.又任设,则Z.Z,Z.故.综上可知.题型3:集合中的参数问题所谓集合中的参数问题,是指集合适合的条件中“适合的条件”里面含有参数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类似于其他含有参数的问题,灵活性极强,难度也很大.因此,解决此为问题要注意思维的严谨性.例3已知集合,满足,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解:(1)当时,得,满足.(2)当时,解得.综合(1)、(2)得的取值范围是.题型4:利用韦恩图或数轴求交集、并集、补集有的集合问题比较抽象,解题时若借助韦恩图进行数形分析或利用数轴、图象,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往往可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例

4、4设全集,.21。(1)求及;(2)求及.解:(1)如图,利用数轴可直观地得到结果:;.(2) ,或;.评注:有关用不等式表示的集合的并、交、补运算,常常借助于数学轴的几何直观来帮助思考.题型5:开放、定义型问题近几年在高考试题的帮助带动下,一大批以集合为背景的开放型试题不断出现.在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中,集合的形式被表示为所适合的条件,其中的代表元素“的任意性”和“所适合的条件的灵活性”决定了这类题目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强等特点.例5设,定义与的差集为,且,则解:由所给的新定义:差集,且,得,从而.评注:差集中的“差”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差”的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例6已知Z,Z,问是否存在实数,使得(1),(2)同时成立.分析:假设存在使得(1)成立,得到与的关系后与联立,然后讨论联立的不等式组.解:假设存在实数,使得,同时成立,则集合Z与集合Z分别对应集合Z与Z,与对应的直线与抛物线至少有一个公共点,所以方程组有解,即方程必有解.因此,又 由相加,得,即.将代入得,再将代入得,因此,将,代入方程得,解得Z.所以不存在实数,使得(1),(2)同时成立.评注:对于存在性探索性问题,首先要假设这样的问题存在,以此出发,依据已知条件、公理、定理进行推理论证,推出一个较为明显的结论,最后根据这样的结论有无矛盾,得出问题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