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短篇小说艺术问题.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52281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 短篇小说艺术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当前 短篇小说艺术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当前 短篇小说艺术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前 短篇小说艺术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 短篇小说艺术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短篇小说创作的三个艺术问题为天津人民出版社做短篇小说的年选和评析工作,这已是第二年。按照规定,是最后还要在全书的前面写一篇概括性的长文,为本年度短篇小说的创作态势和实绩勾勒一个大致轮廓。这其实是一项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花费的力气再大,也仍然很难让自己的论述避免以偏概全,流于粗疏的诟病。因为虽说当前各种大型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十月、当代)都在纷纷缩减短篇小说的发表空间,但从小说选刊刊末所附的“全国报刊小说概览”,仍可约略推算出这一年短篇小说的发表数量,至少在3000-4000篇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没有任何人能做到一网打尽一览无余,而只能是本着艺术良知尽其可能地扩大阅读量。在这一前

2、提下,大概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让自己的选本与本年度短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完全符合,因而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但另一方面,它也促使选评者产生清醒的自我定位,与其自欺欺人地说这选本“代表”着本年度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承认它其实更多渗透着选家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趣味,体现着选家自己对当前中国文学问题的关注角度、介入方式和价值判断。并且,假如可能,最好旗帜鲜明地对此予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不至于误导现在的阅读者,让他们不至于以为所见的即时全貌,二是也为以后的研究者在研究这一时段的文学时,对此时的又一种资料性的参考。准此,拙文特使用了“一瞥”这一字眼,来体现描述的仓促,当然免不了“短视

3、”,甚至是充斥着“偏见”。一、 重复与自我重复一些众所公认的名家大家,也鲜有力作奉献,而大多是沿着自己的旧套路,进行着一种中规中矩的类似于滑翔的写作。的确,再也没有比“滑翔”一词更能形象地描绘这种写作的姿态。它平稳、轻快、优雅、从容,在思想的探险上不疾不徐,在情感的力度上不强不弱,在人性的观照上不深不浅,在艺术的成就上不高不低。总之,它始终无法满足你的期望值,但也让你不至于过分失望,而最终,又不能不失望。比如苏童。在我看来,这是继汪曾祺之后,最有希望成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当代作家。苏童卓越的讲故事的能力姑且不论,他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情有独钟,尤其难能可贵。在写作伊始,他已为自己确立了有朝一日成为

4、一个短篇小说大师的梦想。(我的短篇小说“病”)而以苏童迄今为止的全部小说创作观之,更不难发现:他对短篇小说所倾注的心血,明显要远远多于他的中、长篇小说。而他在短篇小说上所达到的造诣,也明显高于他的中、长篇小说。我甚至有这样一种预想,日后我们讨论苏童的文学史地位和意义,作为短篇小说文体家的苏童,将比一个笼而统之的作家苏童更值得我们注目。但问题在于,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似乎是过早地(甚至不是从近几年)进入到一种“成熟”和“稳定”的状态。对一般作家而言,这或许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对苏童这样一个作家而言,却令人忧虑。因为“成熟”的另一面,也意味着淋漓生气的丧失;“稳定”的另一面,也意味着久久的迟滞不前,

5、意味着挑战别人,尤其是挑战自己的精神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批评家郜元宝曾经指出,“他的许多新作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作家把某些旧作拿出来重新发表。”这句话有些玩笑意味,但确实一针见血一矢中的。太多的事实表明,苏童在陷入自我重复的困境。他的文学想象,始终在一条童年记忆中的香椿树街上徜徉。这个世界的一侧,是那些心事重重的成长中的少年,另一侧则是那些散发着世俗气息的成人。而后者的比例,在近些年来明显加重。推敲人情世故,窥视人性明暗,成为苏童近些年短篇小说的主旨。问题不在于这些故事是不是又在讲述香椿树街,也不在于是不是又在讲述世俗生活,因为许多伟大的小说家,都往往是以浸润着深深的个人记忆的故/乡经验为时空

6、原型,建构起一个独特的丰厚而深邃的艺术世界。事实上,这也被文学史证明,是一种成功的艺术经验(比如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的“马贡多”,抑或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建构起这样一个纸上王国之后,又应该如何不断地拓展它的疆域,不断地提升它的境界,向人的精神的高度和深度,并伸展出与当下现实的对话性,不断地不懈地探索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很显然,苏童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比如今年颇受推重的茨菰,在我看来就有些名实不符。它的主题和叙事模式,其实都不过是近年的西瓜船、拾婴记的翻版,即都是以一个旧日孩童的视角,写一个外来者(母亲、弃婴、逃婚的姑娘)的闯入,如何一一

7、引动香椿树街居民的各种举措反应,并由此揭示自私、冷漠和猥劣的小市民心态和人际氛围。而它的结尾,则又和多年前的红桃Q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茨菰中多年以后的“我”之不吃茨菰,与红桃Q中的“我”之总把红桃Q留在最后,都是出于同一构思(此前悲剧导致了叙述者的精神创伤和异常行为)。不错,苏童即使再自我重复,他的令人艳羡的叙事能力总还是能使他的小说的艺术品质,保持在不低的水准。但是,这“不低”的水准,是否就应当成为目前苏童“最高”的要求呢?他是否还应该在自己骄人的成就之上,对人,对艺术的呢?或许这样的质疑,对苏童多少是一种过于激切的苛求和苛责。但是,像他这样的众所公认的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家,理所当然要承受我

8、们更高的期望值。我对于刘庆邦今年广受好评的黄花绣,并不特别青睐。小说诚然写得清灵别致,韵味十足,但总是让我不免想到他那篇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鞋。曾经的荣耀,在肯定作家的精神劳动的同时,似乎也给作家提供了某种如何写作更易成功的“灵感”。而同样的情况,在郭文斌的身上更为突出。他去年的吉祥如意,“以优美隽永的笔调描绘乡村的优美隽永,净化着我们日益浮躁不安的灵魂”,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今年的大生产、上灯时分、门等,便几乎都是这种美学风格的复制品,即着意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观照乡土世界的婚丧嫁娶、节庆礼俗,宛如大俗大雅的杨柳青年画,充满着内在的喜庆和愉悦。然而,也正是由于作者对这种美学风格的

9、执意追求,以前单篇作品中所隐藏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略显矫揉造作,以及叙述语言的烦冗单调等等,就不免显现出来。再者,这种小说胜即胜在风格的清新活泼,一时令人耳豁眼亮。而如果一再炮制,近乎雷同,长此以往,这不仅限制了作者视镜的拓展,才情的发挥,也让人渐渐感觉平平无奇,乃至厌腻。二、 叙述至上的迷思与描写:人物性格、风景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流畅和滞涩。时尚化的写作。风格化的写作。缺乏基本的写作功力。这样的细节能力,对生活的独到发现,三、短篇何以不短?短篇成为一个辅助工具。或者,成为一种边角料。在一种传统中浸淫越久,则对它的情感依恋越浓,文化认同越深,以致如根之于壤,鱼之于水,难分难舍,相依相存。而一旦这种传统在渐次崩解和消逝,则必会引起为这种传统所化的人痛苦难安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