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安全认识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521967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安全认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章安全认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章安全认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章安全认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章安全认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安全认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安全认识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安全认识论人类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都存在安全问题。然而,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最大量的活动。因此,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就是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不仅要采取各种安全措施来解决生产中的不安全问题,还要研究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安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由此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观和创造发展安全科学技术的条件。第一节 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安全与事故的关系从上述两章的分析中可知,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安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不难看出其中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

2、思维科学有关;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等。所以说,安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很强的横断科学,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安全与事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即有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需要安全,有了安全的保证,才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某一安全性在某种条件下认为是安全的,但在另一条件下就不一定会被认为是安全的了,甚至可能被认为是很危险的,绝对的安全,即100 的安全性是安全性的最大值,这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却是社会和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了某一安全性(水平),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水平,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3、低于这一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此外,安全与事故的关系还具有如下特征: 1 、安全的极向性这一属性有如下三层含义: (1)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事故、危害与安全保障)是一种“零无穷大”事件,或称“稀少事件”。即事故或危害事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趋向零),而一旦发生后果却十分严重(趋向无穷大),例如煤矿瓦斯爆炸、烟花爆竹厂的爆炸等;二是危害事件的作用强度有时是很小的,但具有累积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危害涉及的范围或人数却广而多(例如煤矿井下粉尘、水泥厂的粉尘等)。(2)描述安全特征的两个参量安全性与危害性具有互补关系。即安全性=1-危害性,当安全性趋于极大值时,危害性

4、趋于最小值。反之亦然。(3 ) 人类从事的安全活动,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2 、避免事故或危害有限性避免事故或危害有限性这一属性包含两层含义: ( l )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事故或危害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但难以完全避免; ( 2 )各种事故或危害事件的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安全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有了事故,才需要安全,安全是为了不发生事故。要认识安全的规律,首先必须了解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原理及其事故的预防原则。 第二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1 事故的因果性因果

5、,即原因和结果。 因果性即事物之间,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根据,这样一种关连性。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有继承性,是多层次的。事故的因果性决定了事故的必然性。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其随机性仅表现在何时、何地、因什么意外事件触发产生而已。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因果连锁,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2 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从本质上讲,伤亡事故属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就一特定事故而

6、言,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状况等均无法预测。事故是由于客观存在不安全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某些意外情况而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往往是难以预知的。因此,掌握事故的原因,可减少事故的概率:掌握事故的原因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但是,即使完全掌握了事故原因,也不能保证绝对不发生事故。事故的偶然性还表现在事故是否产生后果(人员伤亡,物质损失),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事故的偶然性决定了要完全杜绝事故发生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既为必然,就有规律可循。必然性来自因果性,深入探查、了解事故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

7、规律,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供依据。应用概率理论,收集尽可能多的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从总体上找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为宏观安全决策奠定基础,为改进安全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做到“预访为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由于事故或多或少地含有偶然的本质,因而要完全掌握它的规律是困难的。但在一定范畴内,用一定的科学仪器或手段却可以找出它的近似规律。从外部和表面上联系,找到的内部决定性的主要关系却是可能的。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成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这就是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科学根据。3 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事故往往是突然发生的。然而导致事

8、故发生的因素、即所谓“隐患或潜在危险是早就存在,只是未被发现或未受到重视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显现而酿成事故,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事故一经发生,就成为过去。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完全相同的事故不会再次显现。然而没有真正地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消除这些原因,就会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应当致力于消除这种事故的再现性,这是能够做到的。人们根据对过去事故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事故规律的认识,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事故预测就是在认识事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掌握各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推断它们发展演变的状

9、况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事故预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危险,预先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复杂性。第三节 事故原理和事故模式理论通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对付事故的办法有两种,即:其一是事故发生后吸取经验,进行预防的方法,有人也叫作“问题出发型”方法。例如从事故后果查找事故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通常我们所采取的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如设立专职机构,制定立法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等,以及防尘排毒、防火防爆、安全防护设备、个人防护用具等,都属此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安全工作方法。另一个是从系统内部出发,研究系统各构成部分存在的

10、联系,检查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及其发生途径,通过重新设计或变更操作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性,把发生事故的可能降低到最小限度。这种方法是用系统工程控制事故的方法,有人也叫作“问题发现型”方法,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方法。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认识水平,更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不仅需要了解对付事故的方法,也需要了解事故原理及其相关的事故模式理论。一、 事故原理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这个定义有三重含意,一是讲事故的背景,说“存在某种实现目的的行动过程”。例如人们需要某种产品而开办工厂进行生产,或者是人们为了探亲而去旅行等。二是说“突然发生

11、了意想不到的事件”,即是说事故是随机事件。三是讲事故的后果,指出它迫使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事故有生产事故和非生产事故之分,由于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因此,生产事故是我们所要着重讨论的对象。1 生产事故生产事故系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根据生产事故所造成的后果的不同,有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险肇事故(有的称为未逐事故)等三种。人身伤亡事故又称为工伤事故。2 工伤事故工伤事故又称因工伤亡事故。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其定义如下:企业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

12、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称为工伤事通常称为事故。 l )工伤事故构成要素工伤事故是由伤害部位、伤害种类和伤害程度这三项要素构成的。伤害部位包括:头、脸、眼、鼻、耳、口、牙、上肢、手、手指、下肢、足、脚趾、肩、躯干、皮肤、粘膜、内脏、血液、神经末梢、中枢神经等。伤害种类包括:挫伤、创伤、刺伤、擦伤、骨折、脱臼、烧伤、电伤、冻伤、腐蚀、听力损伤、中毒、窒息等。伤害程度包括: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国外分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终止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局部致残),暂时不能劳动、要医疗但不休工,无伤害等。只有全面了解上述三

13、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如实地反映伤害的客观情况。 2 )工伤事故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原劳动部发出的通知,按照伤害原因和状况,可将工伤事故分为 20 类: ( 1 )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击伤等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 2 )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覆等); ( 3 )机器工具伤害(包括绞、碾、碰、割、戮等); ( 4 )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或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 ( 5 )触电(包括雷击伤害) ; ( 6 )淹溺; ( 7 )灼烫; ( 8 )火灾; ( 9 )刺割(指机器工具伤害以外的刺害,如钉子扎脚、尖刃物划破等) ; ( 10 )高处坠落(包

14、括从架子上、屋顶上坠落以及平地上坠入地坑等); ( 11 )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倒塌等); ( 12 )冒顶片帮; ( 13 )透水; ( 14 )放炮; ( 15 )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 ; ( 16 )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 ; ( 17 )锅炉和受压容器爆炸; ( 18 )其它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 ; ( 19 )中毒(煤气、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和窒息;( 20 )其它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这是当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具有某种法定意义,是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改善后形的。它概括了全国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事故

15、,覆盖面很广,分类也比较简单,存在不足之处是比较粗略,不利于事故的预防。 3)工伤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宏观上看,工伤事故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要是由于自然界的因素(如地震、山崩、啸、台风等)影响以及非自然界的因素影响两类。后者也被称为人为的事故。前者往往人力所能左右。因此,这里着重研究后者,即着重研究非自然界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伤事故。目前认为,工伤事故是由于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它是物质、行为等诸因素的多元函数。具体地说,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五项: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理。(1)人的因素所谓人,包括操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他们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

16、致因。主要包括: 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冒险作业或高速操作; 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 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 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 在有危险的运转的设备装置上或移动着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不停机、边工作边修;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引起这些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或不知道有危险; 生理缺陷或生病、迟钝、忧伤、体力不足; 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时心不在焉;劳动态度不端正;酒醉; 不懂装懂,满不在乎。总之,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的素质、训练、教育等有关的。 (2)物的原因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等。物的不安全:有以下几种: 设备和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