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河中石兽.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52107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河中石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河中石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河中石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河中石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河中石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河中石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河中石兽.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河中石兽】科 目【语文】 年 级【七年级】 课 时【2课时】 授课教师【七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主备人【龙淑梅】 参 备 人【欧阳宏静、叶红、陈彩玲、焦艳、田亚琳、刘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2)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情感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二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2、理解为什么老河兵

2、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学方法:“五步、双重教学法”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使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识1 听写24课重点字词2 指名让学生介绍本课作者纪昀,教师补充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新课导学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3、。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三)自学新知1 教师范读,学生掌握字音,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圮(p)募(m)棹(zho)柿(fi)湮(yn)啮(ni)溯(s)欤(y)2 齐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 自学指导一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

4、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5、。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众服为确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如是再啮,石又

6、再转。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检测新学 1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

7、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4通假字同“癫”,疯5. 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五)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知1 回答“研讨与练习”第二题2 指名学生回顾并复述本篇课文(二) 新课导学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

8、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三)自学新知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

9、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4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5质疑:为什么老河

10、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表格,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6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四) 检测新学跳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

11、一题:1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明确:庙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明确: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五)巩固新知1、填空(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纂官。(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山门圮于河 (5).僧募金重修 (6).棹数小舟 (7).曳铁把 (8).是非木柿 (9).湮于沙上 (10).不亦颠乎 (11).啮沙为坎穴 (12).反溯流逆上 (13).可据理臆断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用该字组个成语(1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1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16).是非木柿 (17).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8).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