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51965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2. 有感情地吟诵,体会诗人对安居生活的向往。3. 了解词的特点,初步学会词的吟诵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吟诵,体会词所表达的情和意。教学准备: 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修改。教学过程:(一)词牌导入 1、出示词牌“破阵子”,让学生先读一读,谈谈读后的感受。然后课件播放音乐。伴着金戈铁马声,问学生:词牌和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课件一(课前出示)课件二(词破阵子)2、接着出示词牌“清平乐”伴着古筝曲,问学生:这一次,词牌和音乐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如果老师在后面加上村居两字,你又会想到什么?在

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课件一(词牌 清平乐)课件二(词题)设计意图: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环节我借助两段音乐,两个不同风格的词牌,让学生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坚实的铺垫。伴以琴声,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二)读出韵味这个环节,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层次,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着诗情词意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读通、读好。1、读通词句。2读出节奏。往往见到古诗词人们情不自禁地

3、会“手舞足蹈”。带着学生用手轻轻打着节拍读上阙,接着让学生用脚踏着节拍读下阙,最后让学生上下阙连起来手舞足蹈地读。这个时候学生是兴趣盎然的,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朗读是他们没有接触过,也是他们所喜欢的。3读出词味。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学着古人“吟一吟”。告诉学生很多时候古人是按照平仄押韵来吟诵诗词的,平声要读得舒缓,仄声要读得短促。课件一(整首词)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具有音律美,都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趣的朗读中,看似夸张的吟诵中,让学生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同时学习目标

4、也得到了扎实地落实。(三)词中有画1、想象画面。古人说得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学生朗读、吟诵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词所描绘的一幅幅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茅檐低小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课件一(茅檐低小图)课件二(翁媪相媚图)课件三(大儿锄豆图) 课件四(中儿织笼图)课件五(小儿剥莲图)2、化静为动。不知不觉,一幅村居图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教师出示课件,播放溪水声。听听这是什么?这溪水?在这潺潺的溪水中,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此时诗人会在何处呢?通过交流发现,诗人也许是在茅檐的对面,也许是在屋里,也许诗人就是其中的翁。“早已成了画中景,诗中人。”课件

5、六(村居美景图)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品味诗中精妙语言。如诗如画,品诗赏画,这是古诗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学生边读,边想,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把诗句的读“厚”演化为画面的丰实。想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开始先想象画面的局部,如“茅檐”、“溪上”、“青草” 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神态。再想象画面的整体,让学生在溪水中连贯起来想象,让画面有色有声。这样浓郁的诗情画意,从景物美到情意美,从画面美到语言美,使学生尝到读诗的乐趣,品出诗句的味道。(四)词中传情 1、夸老伴。接着上面的环节,教学“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问学生:陶醉于村居中的

6、诗人,面对着自己老伴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翁对媪说( ),媪对翁说 ( )的句式。课件一 设计意图: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环节我抓住了“相媚好”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五)词中明志 1、问学生:诗人一生金戈铁马,心中最渴望的是什么呢?看到眼前的情景,他又会想什么呢?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诗人内心对“安居乐业”的无限渴望。 2、在明月几时有的音乐声中,和学生一起轻轻地唱起清平乐村居让这美丽的村居景,和谐的安居图留在学生的心中。 总结:传统的古诗教学强调多读多背。一些古诗课也只满足于学生熟读成诵,而忽视学生品读悟情。殊不知,诗中的“情”不完全是背出来的,诗中的情是品出来的。只有学会品诗,才学会悟情。所以这节课我就是要把读诗和品诗,读诗和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