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51582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分值:100分,时量:1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2分,共6分) 【导学号:46490059】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

2、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

3、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

4、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展开,目的是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选自上海世博主题问答)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

5、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主题。B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城市的独特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解析】“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强加关系,推断错误。【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6、思的一项是()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解析】偷换概念,原文只是围绕如何重建人与

7、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方面展开讨论。【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礼记中“大同社会”描绘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而和谐的思想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C与毕达哥拉斯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可以说他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并找到了“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

8、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解析】曲解文意,原文中并没有“找到了”的意思。【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共12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9、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长咸集咸:都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原因C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殊:特殊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长【解析】殊,不同,差异。【答案】C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犹不能

10、不以之兴怀A皆以美于徐公B以其无礼于晋C阙秦以利晋D以乱易整,不武【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以”都应为介词,因为。A项为动词,认为;C项表目的,来;D项为介词,用。【答案】B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死生亦大矣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C不能喻之于怀D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A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自然段开头就呈现出一种阔大的境界,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B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生到死,由盛而衰,都是必然。C“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交代成书经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11、文”交代写本书的意义。D引用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死生”“齐彭殇”的典故,从正面证明作者的生死观。【解析】D项应为“从反面证明作者的生死观”。【答案】D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译文:_(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答案】(1)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老的聚集在一起。(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短和寿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三、古诗文阅读(10分)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做三题,每题2分,共6分)(1)_,_。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2)_,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2、曹操短歌行(3)故不积跬步,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4)_,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苏轼赤壁赋)【答案】(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4)余音袅袅泣孤舟之嫠妇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前两空各1分,第三个空2分,共4分)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赏析】诗中“貂锦”一词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表达了词人_的感情。【答案】借代将士对战争造成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的深切同情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5分) 【导学号:46490060

13、】葵花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地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夏日里,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道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清晨,阳光倾在沙漠里,倾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着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花开到极致,就收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谢了,我们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碧绿浑圆的花盘被一颗挨一颗的葵花子镶嵌地满满当当。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盘也日渐丰满。葵花就羞答答地微微颔首,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最最令我震撼的事情,并不是开花的盛事。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中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一出村子,就突然被一种博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