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51165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武汉市育才中学 张明辉中庸,儒家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中庸到底包括哪些深刻内涵,对我们建设和谐教育又有哪些启发呢?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和谐教育,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和谐,是一种状态;和谐,是一种理想。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呢?儒家提出中庸之道。如果说,和谐是一种理念,那么实践这种理念的具体方法就是中庸。中庸,才能和谐。结合我们教育实践来说,要实现教育和谐,管理和

2、谐,就离不开中庸之道。中庸第一章,借宋代理学家程颐之口开宗明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中正调和,合乎事物的本质规律。通俗的说,就是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列宁说过,向着准确的方向前进,多走半步,真理就变成谬误。这半步之差,就是哲学的“度”。从这个意义说,儒家中庸之道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那么,在建设和谐教育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中庸之道呢?启示一:“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文,指人的外在文采。一个人如果内在质朴胜过外在文采,就显得粗野。一个人如果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质朴,就显得轻浮,华而不实。

3、只有文质相当、内外兼修,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孔子“文质彬彬”的培养目标,为我们今天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了借鉴。我们都在讲育才,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内在而言,丰富知识,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即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言,人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恐怕应该成为教育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就外在而言,应该规范言行,文明举止,儒家的标准是温良恭俭让;用现代眼光来看,真正的人才还要善于用恰当的方式表现自己,例如谈吐、交际、演讲、辩论等,都是个人表现自我的手段和方法。文质兼美,内外兼修,这是中庸之道对我们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启示。启示二:“温

4、而厉,威而不猛,泰尔安。”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形象的一个集中描述,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表率作用,为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了楷模。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与人交谈时,语气温和有礼而严厉,威严但不凶猛,庄重而安详。“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肃然起敬。“凶猛”往往抛却对对方的尊重,令人害怕而厌恶。“威严”则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心无主见、遇事慌张的人怎么能做到庄重和安详?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 多读书,博学多才;多历练,修身养性,这是

5、中庸之道对我们教师教育培养方面的启示。启示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提出“宽猛并济”的主张,就是说在管理中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猛,在平衡中实现和谐。结合具体学校管理实践,是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依法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依法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标志。严格完善的制度又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基层学校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有法不依,制度规定成为应景的摆设,学校规范管理不能落到实处,按孔子的观点,这叫过宽;二是执法错位,重法轻人,重罚轻教,致使学校各方面矛盾集中、激化,用孔子的观点,这就叫过猛。因此,学校在

6、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重宣传、重沟通、重交流,要理解,更要宽容。将依法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宽猛并济”,才更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第二句话: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规、制度,是学校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坚守这个原则,才能够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才能保障基本秩序的稳定。但对非原则性问题,则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处理。对暂时无法达成的目标或无法直接达成的目标,可以变通、迂回(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故尝。);对教职工的不同需求,可以分解分类满足;对教职工的不同认识,甚至误解、错误指责,则应善待、包容。学校管理中坚持原则性

7、,该收的要收紧;同时注意灵活机动,该放的要放开,这样才能达到“为政以和”。第三句话: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任何事情,都不能过,“过犹不及”。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比较,谁好一些?孔子回答:子夏做事总是不够。子贡又问:您的意思是不是子张好些?孔子说:子张做事往往又过头。子贡就弄不明白到底谁好了,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过头与不足一样不好。孔子认为只有不断调节,使之保持适中调和的状态,才是理想状态。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局面,总要不断调节,使之合乎中庸之道。面对复杂问题,要善于抽象其本质,再来解决,就简单多了。例如,对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

8、区各个学校把握住其本质,即“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总体原则),“大公平,小激励”(阶段性要求),“依法、民主”(基本方法),实施起来就相对简单、平稳。面对简单问题,则应更加慎重,考虑更加复杂,注重细节,完善过程,确保简单问题也有圆满结果。例如,考务工作是一个常规工作,我们熟习得不能再熟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是上,由于不慎而造成失误的教训也不是个案。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简言之,宽严相济,为政以和,是中庸之道对学校管理的启示。综上所述,儒家中庸之道在建设和谐教育(或者提高校长领导力和执行力)方面可以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概括的说,中庸之道的实质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强调对立的和谐统一,强调适中调和,将事物发展置于动态变化之中,强调真理的相对性,事物发展要合“时宜”、合规律(“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绝不是仍然残留于部分国人思想中中庸之道就是无原则、老好人、和稀泥的错误认识。它既是一种道德理想,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有效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