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510332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初步认识(一)[2].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的初步认识(一)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 毛玨一、教学任务分析1.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一)的内容,属于“数与运算”版块中常见的量。纵向看教材的编排顺序,以知识结构为划分依据,关于时间的认识,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详见表格:单元规划单元划分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4单元主题单元名称主要内容课时时间的认识时间的初步认识(一)【一年级下】认识钟表几时和几时半3时间的初步认识(二)【二年级下】时、分、秒3时间的初步认识(三)【三年级上】年、月、日平年与闰年3整理与提高【

2、五年级上】时间的计算2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 符号化R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R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R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小学阶段对于时间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学习,并逐渐从直观认识发展到数学抽象。一是关于“时间的认读”,直观地从钟面或年历中进行认识,分别在一至三年级进行了学习,本节课是时间认读的起点教学,是从在钟面上认识“整时”和“整时半”开始的。二是关于时间单位的量感体验,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性活动积累时、分、秒的量感,继续认读时刻(非整时、整时半),以及较为抽象的时间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如“时、分、秒”、“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三是关于“时

3、间的计算”,因为比较抽象,因此更多是借助时间轴帮助理解,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计算。因此,整个小学阶段的关于时间的认识,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生活情境与数学工具,如:时间轴等的支撑,本教学内容因为是学生系统学习时间中的第一次学习,更需从直观、结合生活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学习。横向看本教学内容,作为一年级教材中独立的自然单元。从单元结构来看,包括以下内容,详见表格:单元规划单元划分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1单元主题单元名称主要内容课时数与运算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认识钟表1几时、几时半2重点渗

4、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本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时间,共3课时。主要从“认识钟面”(见表格中的粉色部分)、几时、几时半(见表格中的紫色部分)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般来说,在这一单元中,第一部分为“认识钟表”,包括时针、分针以及钟面上12个数排列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有关时间概念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几时和几时半”是建立在钟面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几时、几时半时,钟面上时针、分针的指向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几时和几时半时钟面的特征;同时,几时和几时半的认读与24小时计时法结合起

5、来学习。但通过学习前测发现,在钟面的认识过程中,时针、分针的作用与时间的认读是无法脱离、独立理解的,因此,本教学内容将单元课时安排进行了重新编排,第一课时在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加入整时的学习,学生可通过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小胖的一天”和形似于数射线的“时间轴”,基于情境、数形结合来认读整时并可以用24时计时法来认读整时。第二课时在复习整时的认读的基础上,继续认读整时半,及24时计时法的表示。第三课时,整合本单元的新知,进行综合的巩固拓展。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后续二年级下的钟面的继续认识(60小格)和认读非整时和整时半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综上,本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时间,在学生具备的生活经

6、验的情境中,围绕“小胖的一天”,借助时间轴,数形结合认识24时计时法;同时,学生可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时刻的钟面特征(本节课主要是整时),尝试归纳、概括、表达出几时钟面的特点。2. 学生分析从学生学习本教学内容的共性及个性差异视角,分别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特点、性格特点三个维度进行学情分析,找寻学生学习特点和难点,为课时教学设计及实施提供支撑。(1) 知识基础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对“钟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够认读整时,同时对24小时计时法略有了解但未必知道其所以然,对时间的周而复始略有体验,但时有混淆,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对于素材的选择

7、将结合小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情景,联系他们亲身的经历体验,以此来建立实际时间的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除此之外,立足学生已知,从整时钟面的比较中构建钟面的认识;学生对于时间的循环特点有感知,但无法深刻理解,因此把钟面时刻的认识与已有概念“数射线”进行联系,在时间轴上继续认识“几时”,找出匹配的“几时”钟面,通过连线、辨析的方法进行24小时计时法的认识等都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引导并关注学习方法体验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考。(2) 认知特点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观察时大都是从整体观察出发,较难聚焦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比较的方式,呈现多

8、个不同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眼光,从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出发,从而在比较过程中,认识钟面上时针、分针、数的排列特点,通过聚焦观察,概括整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特点。其次,一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是以碎片式呈现的,并且语言偏向生活化,无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几时”的表达,并且借助板书,归纳提炼句式:分针指着12,时针正指着几,就是“几时”,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仅仅认读整时对于其而言较枯燥,故不仅借助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并且进一步丰富学习的方式,如动态演示时间轴的形成过程、说一说和连一连情境和钟面等数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

9、的兴趣,并且规范其书写习惯。二、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的构成,知道“时针”、“分针”及刻度(1-12个数)。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组整时钟面的比较,尝试归纳概括出整时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特点,正确认读整时,提升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3.以时间轴为工具,对整时的认识及24小时计时法进行系统学习,能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整时时刻,经历操作和辨析的过程,体验用联系的视角自主发现知识间关联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通过两人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逐渐养成认真倾听、积极交流的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钟面的构成。2.认读整时的方法(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0、。【教学难点】理解时间的周期性。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认识钟面构成1.结合情景出示第一个钟面下午1时2出示课题: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在生活中认识钟面时间的经验基础,初步认读钟面,规范整时读法,为后续整时的认读奠定基础。(二)观察、比较钟面,认读整时1.出示情境:“小胖的一天”和上午7时、上午10时、下午9时三个时刻的钟面。 说一说:小胖在( ) 干( ) 什么时刻 什么事2.两人合作:比较4个钟面,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下午1时、上午7时、上午10时、下午9时3.汇报交流。(1)钟面的构成(2)几时钟面特点:分针都指着12,时针正指着几,就是几时。4.练习:读一读下列钟

11、面表示的时刻。【设计意图】结合小胖的一天给出四个时刻,通过观察比较四个钟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钟面的特点,知道“时针”与“分针”的作用并了解它们顺时针旋转的规律。结合钟面的认识,进而在比较中尝试归纳概括整时时钟面的特点,提升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三)探究24时计时法(整时)1将四个时刻在时间轴上排序。一天的时间(整时)(1)借助媒体出现时间轴。(2)两人合作将4个时刻在时间轴上找出。【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出时间轴,先个人尝试找出四个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的位置,再两人合作交流辨析,利用学生对一天时间的不同认知程度所引发的认知冲突,通过比较、辨析等过程渗透24时计时思想。2.反馈(1)分类:上午和下午时刻的位置(2)找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间的联系(3)辨析0时和24时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时间轴汇报的过程中感受时间排序的规律;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让学生介绍有序数的方法建立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对特殊时刻的讨论,在辨析中理解时间的周而复始;在情境中感受时间的宝贵,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四)梳理总结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五) 板书设计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几时 分针指着12 时针正指着(1,2,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