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50627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谈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根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表达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表达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简单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方,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详细的比方。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方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方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衬托、联想、比方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方衬托男女好合。秦风

2、蒹葭以秋景制造气氛衬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 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拟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拟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拟少见。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消失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 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到达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

3、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表达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采自民间,更多地表达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拟接近当时的口语。 高三语文学问点总结: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观察。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今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惫。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

4、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遗忘。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反。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掩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掩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乏,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乏,衰败。形容词。“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普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